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和平发展力求消除文化软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谋求中国和平发展,急需‘软硬兼施’。”中国一年一度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桂晓风的话,代表了许多委员乃至执政者的心声。 
    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瘸腿”的中国正将文化发展列入重要议程。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发出了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的信号。过去一年多,从电影、图书到孔子学院、文化创意产业,中国文化产业领域动作频频,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007年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国文化部负责人说,相关文化院团的体制改革将要到位,出版发行体制、电影生产发行体制的改革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早些时候,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占有重要位置。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复兴梦想,也充分展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正在日益恢复的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曾经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全国政协委员桂晓风说,“纵观历史,主要的强国都是‘软硬兼施’的国家。中国要实现复兴,也不能例外。” 
    《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如果说“十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改革”作为中心环节的话,“十一五”期间则将以“发展”作为基调。 
    “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中,现在是文化影响力太弱。”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仍然充满担心。 
    中国经济连续近30年高速增长,但是文化产业仍然是低位徘徊。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仅占GDP的2.15%;从业人员996万人,仅占中国全部从业人员的1.3%。 
    在北京教书的澳大利亚人戴维·菲尔德正在“坚持”学习汉语,他希望能读懂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写的《牡丹亭》。“我很惊讶,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汤显祖,他可是‘东方的莎士比亚’啊。”菲尔德说。 
    全国政协委员刘运来很忧虑:“为什么在中国的经济指标比较‘强硬’的时候,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发言权却很小?” 
    与中国外贸处于“出超”地位相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却严重“入超”。目前中国上万亿美元的外贸额中,出口已经过半,但其中的文化产品出口不到1%。中国图书贸易进口与出口的比例约为10:1,逆差巨大。 
    正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说,中国出口电视机,却不出口电视节目,中国还没有足以削弱西方影响的学说,所以中国并不是强国。 
    刘运来说:“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兼容并包,曾经吸引和影响过多少国家。可是现在除了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了解很少。”针对这种情况,他向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出了“将国学引入中小学课堂”的建议。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正在行动。教授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孔子学院目前已发展到123所,覆盖49个国家和地区。两会前夕,中国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古籍保护计划开始启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