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传统美德还有多少价值(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灾难面前,大爱无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温州市民踊跃参与救援行动,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图为7月25日,大量温州市民冒着酷暑来到各献血车前排队献血。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摄



对策建议
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让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进入人们的实践,成为人们的行为指南,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传统道德文化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必须世俗化,按照世俗化的方式传播,才可能被现代化,进入人们的生活实践。针对我国当前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⒈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播,弘扬孝、诚、和、廉等美德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时,也感到一些社会道德状况的恶化,这种恶化的结果之一就是传统美德的丧失。正如调查数据所反映的,公众认为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总体践行的状况喜忧参半。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转化传播,弘扬传统道德理念的精华,既要继续发扬在当前社会践行得较好的方面,又要重视在当前社会缺失的内容,通过弘扬孝、诚、和、廉等优秀的传统道德理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⒉加强对政治道德领域的廉耻教育,从底线上确保政治文明建设
在先秦儒家道德思想体系之中,廉耻与道德问题联系密切,是人性建设的根本所在,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廉耻观不仅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道德准则,也是治国安邦的道德基础。当代社会一些人荣辱是非颠倒,深层的原因是廉耻观念的沦丧。因此,必须加强对政治道德领域的廉耻教育,从底线上确保政治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紧密联系党员干部队伍思想实际,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让廉耻文化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⒊切实加强对经济领域的道德规制,确保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具有社会整合的作用,在经济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其中的“道”非常关键,但现在缺乏有关这方面的正确引导。经济领域道德滑坡影响着人们的吃穿住行用,影响着民生事业健康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廉、耻、诚三个道德理念在经济领域的践行情况令人担忧,食品安全等领域最近出现的问题集中暴露出我国目前经济道德的严重缺失。因此,我们需要在法律底线基础上切实加强对经济领域的道德规制,改变经济繁荣而道德萎缩的现状,加强经济领域的道德建设,强化资本的道德感,确保民生事业健康发展。
⒋把传统道德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注重从青少年教育抓起
我国的教育在宋代之前以道德根文化教育为主,历史上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回溯到中国传统根文化。2009年2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一文中,将道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青少年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需要把传统道德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注重从青少年教育抓起,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在实处。
⒌提高核心职业人群的道德教育水平,使之成为传统美德的先行者
核心职业人群(尤其是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是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重要践行者,提高核心职业人群的道德水平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也能形成良好的影响辐射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提高核心职业人群的道德水平,在更高的标准上诠释和践行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将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瑰宝注入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执笔:李建华、董海军 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课题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