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大众娱乐需求催生“新主旋律电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雪竹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没有哪一年像今年这样,能更清晰地感受到主旋律电影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天安门》的内幕揭秘,《斗牛》的幽默与沉重,《建国大业》的明星联欢,《风声》的悬疑与刺激,在丰富了银幕、提高了票房、娱乐了大众的同时,也扭转着人们对主旋律电影几乎已经根深蒂固的认识。 


  在电影娱乐化程度不高的年代,主旋律电影是银幕主流,《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刘胡兰》等都是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作。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及整个90年代,第五代导演拍出了《红高粱》、《霸王别姬》、《黄土地》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给中国影坛带来强烈冲击,随之而来的,是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热情的不断降低。此后,主旋律电影就一直陷在形式化的窘境中难以突围,过于强调明显的主题、好恶与对错,让主旋律电影成为乏味、空洞、无聊的代名词,其所肩负的教育功用也因缺乏娱乐包装而失去效果。


  进入新世纪之后,第一部得到广泛好评的主旋律电影,是讲述革命青年情感与命运的《云水谣》。这部于2006年公映的影片,曾引得不少观众泪水涟涟。同一年,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在全国电影创作会上表态:一切反映真、善、美的影片都属于主旋律影片。2007年年底公映的《集结号》口碑与票房双丰收,贺岁片导演冯小刚将他对电影工业的理解,渗透到《集结号》的每一个制作细节中去,大大推动了主旋律电影大张旗鼓向娱乐方向进军的进程。而《集结号》获得百花奖最佳影片,似乎也意味着这种类型的电影,正在挣脱种种关于主旋律电影在定义上的束缚,走出观众层面,获得影评人、专家学者、评奖机构乃至官方的认同和鼓励,为2009年主旋律电影集体转型做好了铺垫。


  在2009年的几部主旋律电影中,《天安门》和《斗牛》因为投资规模和演员阵容的问题,没有在影响力和票房上获得理想的效果。而《建国大业》和《风声》可以用“开辟了主旋律电影的新时代”来形容。而其中《风声》走得最远,探索得更为深刻,因此它是一部最不像主旋律的主旋律影片。但透过《风声》紧张、压抑、血腥的表面,正如广电总局官员对主旋律电影的定义那样,仍然可以清晰看到影片对真、善、美的传达,电影所表现的对于信仰的坚持,与一二十年前的主旋律电影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主旋律电影的模式之变,可以归结于电影创作者的积极与努力,也可以理解成政府在文艺政策上所倡导的多元性得到了体现。但这些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真正让主旋律电影发生“脱胎换骨”般变化的,还是风起云涌的大众娱乐需求。尽管娱乐形式多样,尽管电影票价偏贵,但作为世界范围内都属于主流娱乐的电影消费,在沉寂十数年之后,终于迎来爆发性的消费需求。


  这得益于金融危机的帮忙,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口红理论”的实践者——相对于其他娱乐形式,电影还是城市消费者的娱乐首选。观众高涨的消费热情,带动了电影制作的繁荣,华语电影在品种、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凡是能投观众所好的电影,也均收到了满意的回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主旋律电影再坚持原来的教育理念和制作模式,原本残存的一点市场也会消失殆尽。而如果能够迎合观众心理,用精彩的故事和市场化的营销手段,来对电影进行推销,则有可能获得娱乐效果和教育价值的双赢结果。


  人们被释放出的庞大娱乐需求为主旋律电影带来了良好的转型机会,这机会将会长期存在而不会稍纵即逝。对于“新主旋律电影”的讨论有浮躁的成分存在,但喧嚣过后,会愈加能体现“新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因为这样的电影,隐含着人们内心的一个期盼和梦想——伴随着经济的崛起,人们开始渴望文化的复兴,不希望银幕总被所谓“进口大片”霸占,想通过贡献票房这种既简单又直接的方式,来制造真正属于中国的大片和巨星。这种心理,可以视为中国人在文化自信上的觉醒。因此,今年出现的这几部主旋律电影,还远远不够承担起人们的这种期待,观众需要高质量的作品进入电影市场,满足大家的精神和娱乐需求。


      韩浩月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