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重拾春节精神(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相对于天地全神而言,我国民众对祖先的祭祀仪式更加讲究,这与“求神不如敬祖”的观念有关
王慧:春节有很多民俗活动,忙年、祭灶、拜年、放鞭炮、吃饺子等等,但这两年我做晚报的“人文齐鲁”专刊,刊发了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写的过年怀旧文章,突然意识到过年最根本最重要的年俗不是吃饺子放鞭炮这些物质上的东西,而是祭祖敬神,是一家人跟祖先神灵的沟通,您说对吗?
张士闪:春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设置,它对应的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集中需求。这不仅通过铺张奢侈的饮食、闲暇游乐的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也体现于春节期间高密度的一系列信仰仪式活动。这类信仰仪式活动除了调剂生活之外,对民众日常生活乃至整个乡土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个民族国家是不可能没有神圣意识的,当某种神圣意识经过较长时段的传承凝结为全社会的传统,就必然会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并进一步对该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社会凝聚等方面起到特别的作用。中华民族的神圣意识并非只在春节中才有体现,却在春节期间有着特别集中而突出的展示与培育,并以多样化的民间生活叙事为支撑。各地民间流传的“岁暮神仙多”一说,正是对春节这一神圣时段的形象化说法。
王慧:供神祭祖这些东西过去被斥为封建迷信,很多年轻人已经没有这种意识了。
张士闪:真正意义上的春节,一般是从灶王爷升天的这天——腊月二十三揭开序幕,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一段时间。正是祭祀灶王爷的仪式——“辞灶”,引导人们进入到与神灵交流的信仰生活之中。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会带着主家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同返人间。灶王爷被赋予了为天上诸神引路的职能。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主家的厨房内,继续保护和监察这家人的生活。
自送灶王爷上天至除夕迎回,人世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旧时,民间有“结婚莫过二十三”的讲究,提醒人们在临近年关时节尽量不行婚嫁之事,以免搅乱忙年秩序。
王慧:春节既要拜神又要祭祖,我感觉对祖先的祭祀要更重视一些。
张士闪:的确,相对于天地全神而言,我国民众对祖先的祭祀仪式更加讲究,这可能与其心中“求神不如敬祖”的观念有关。年节是祭祖活动的集中时段,在鲁中地区,每到大年三十下午,家族中的男人便纷纷走向自家墓地迎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基本程序包括压坟头纸、焚纸、烧香、奠酒、放鞭炮、磕头等,一般不摆供品。迎请至家后,便会悬挂起家堂,摆放供品,为刚从墓田归来的祖灵安排一个安身之处。供品一般是“五个碗”和两碗饺子,“五个碗”即猪头肉、粉条、鱼、豆腐、饭米。到了大年初三天不亮时,就要烧香磕头将祖灵送走,家堂自然也就取下卷起藏好。之所以要在大年初三将祖灵送走,据说是因为要避免让有着外族外姓身份、前来省亲的已嫁女儿撞着,这可能与某种传统的防范心理有关。
除夕是规矩最多的一夜,动辄犯忌,如忌说不吉利话、忌挑水、忌掏灰、忌洗衣、忌担水、忌打碎物什、忌骂人、忌扫地、忌泼污水于地、忌看病、忌吃药、忌动针线等等,而与忌睡眠有关的守岁之俗则是其极端表现。这类禁忌习俗在全国各地的长期流行,反映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的某些担忧和期盼,诸多禁忌的设置是为了保证人神之间和谐交流的顺利达成。
在大年三十深夜子时,北方地区讲究在鞭炮声中煮水饺,认为吃了水饺才意味着确确实实地又长了一岁。按照传统规矩,第一碗水饺是要供奉祖先的。供奉时,家中除了尚未出嫁的女儿,其余人等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行叩拜礼。
正月初一凌晨,人们就开始到家族中的长辈家里拜年。一进门,先要拜对方家里悬挂的家堂,磕满三个头,再给家里的老人磕头拜年。
而到正月十五的黄昏,每家还会到自家坟前祭拜一番,意味着这是一家人和先祖在今年里的最后一次团圆,下一次团圆则要等到来年的大年三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