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科幻正在更新我们的想象空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对于非科幻爱好者来说,《科幻世界》杂志主编姚海军的名字多少有些陌生,但所有认识姚海军的人,都会认可他在中国科幻圈的重要分量。著名科普界元老董仁威叫这个后辈“科幻掘金人”,而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则褒奖他为“中国的坎贝尔”——在美国科幻文学界享有盛名的约翰·坎贝尔,是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开山鼻祖,一生主要工作是主编《惊险科幻小说》杂志,培养影响了一大批科幻小说家。
  日前,姚海军与国内近十位科幻名家一起接受访问,辑成《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一书,他们的人生历程正好构画出中国科幻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艰难而辉煌的历程。长江日报记者4日对姚海军进行了电话专访。
  30年前创办中国第一份科幻“同好杂志”
  正如科幻小说往往具有传奇色彩,姚海军的科幻生涯无疑也是一个传奇。因为从小就对科幻抱有浓厚兴趣,1986年,还在技校读书的姚海军自任会长,成立了“中国科幻爱好者协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自发成立的科幻爱好者组织,星河、韩松、王晋康、何夕、柳文扬等后来整整一代科幻界的骨干作家都是这个协会的会员。
  后来,姚海军又自己筹钱,手刻蜡纸,油印出版了属于科幻爱好者的《星云》杂志。《星云》最初只有几十册,一年出三期,科幻迷们在上面推荐、点评作品,出版社在上面发布新书信息,作家们在上面跟读者分享创作。那时的姚海军没想到,如此简陋的一本小册子,竟会是中国科幻界“同好杂志”的开端。
  1988年,姚海军技校毕业,被分回到黑龙江伊春的林场做林业工人。他白天是个工头儿,晚上则忙着编《星云》,印《星云》,寄《星云》。他就这样坚持了十多年,《星云》在圈子里名头越来越响亮,许多科幻作家都是从这里获知国内外最新科幻动态。后来身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的吴岩曾把《星云》带到美国,作为中国科幻的代表杂志参加展出,引起了很大反响。
  1997年《科幻世界》杂志举办“北京国际科幻大会”,除了科幻作家,还请来了多名俄罗斯和美国宇航员。远在北国的姚海军此时生活拮据,以为自己会错过盛会,没想到全国的科幻迷们私下组织了一次“众筹”,为他凑足了到北京的车票钱。
  这次盛会让姚海军见到了十多年素未谋面的“哥们”,也让他终于决定离开远在北国的林场。几经辗转,1998年,姚海军终于进入了《科幻世界》杂志工作,开始了全新的科幻生涯。
  成为《三体》走向世界的“幕后推手”
  刚进入《科幻世界》时,姚海军被安排在“读者俱乐部”,每天拆成堆的读者来信。也就是在这一年,姚海军在简陋的办公室亲手拆开了一个信封,看到了一个作者给《科幻世界》的第一份投稿。文稿用了当时少见的电脑打印,只有落款是手写的——“山西娘子关热电厂刘慈欣”。
  姚海军先看了一遍那个两千多字的稿子,用偏爱“硬科幻”的他的话说,“宏大想象力、宽阔的视野便让我为之兴奋”,他将稿子转交给时任编辑部主任田子镒,田子镒看完之后,准稿意见写了四个字:描写恢弘。几个编辑为这个稿子讨论得眉飞色舞,当时的杂志主编、著名作家阿来推门进来,看完之后当场决定签发。阿来对刘慈欣的才华大加赞赏,后来甚至专门为他的创作召开研讨会,希望帮助这位作者在文学性方面再获提升。这一年,刘慈欣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四篇作品,并且拿到了“银河奖”。
  1999年10月,姚海军正式调进了杂志编辑部。2006年,当刘慈欣第二部长篇《三体Ⅰ》的书稿完成时,姚海军强烈感觉到这是一部与以往大不相同的作品。于是,姚海军决定在当年的《科幻世界》上连载《三体Ⅰ》,这也是迄今《科幻世界》历史上唯一一次全文连载一部长篇作品。整整八个月的连载,让刘慈欣和他的“三体世界”赢得了青年读者的狂热喜爱。
  在焦急的等待中,2010年8月,还是姚海军第一个看到了《三体Ⅲ》的初稿。仅仅只看了一部分稿子,姚海军就激动得彻夜不眠,热泪盈眶。两个月后,《科幻世界》联合重庆出版集团直接推出了单行本《三体Ⅲ:死神永生》。这本小说中奇异瑰丽的想象,深邃严肃的思考,让原来从不读科幻的演员、音乐家、诗人、投资人等都开始在微博上大发自己的读后感,果壳网科学活动主持人小姬的说法也流行开来——世界上分成两类人,读过《三体》的,和没有读过《三体》的。此后随着《三体》英译本在大洋彼岸落地,刘慈欣在西方科幻文学界影响力的持续扩散,他终于斩获了2015年的“雨果奖”。
  有人说,没有姚海军,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刘慈欣,但姚海军却对这一点并不认同。“当伯乐,这是编辑的本职工作。有很多作家,没有你这个编辑,他也会出现。优秀作家在你的职业编辑生涯中出现,是一种幸运。有了伟大的作家和作品,编辑的价值才会被凸显出来”。
  警惕中国科幻的“后发综合征”
  随着以刘慈欣、郝景芳为代表的中国科幻作家这两年在国际上受到高度关注,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科幻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姚海军却冷静得出奇:“与那些科幻强国相比,中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特别要警惕中国科幻的‘后发综合征’。”
  姚海军说,20世纪80年代初,各种文学类型、流派,各种各样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涌进中国。就文学来讲,西方的多年尝试,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几乎同时进入我们的视野,令人目不暇接。以前没有机会实践的创作理念,都在上世纪80年代很短的时间内被实践。
  “回到科幻,过去我们的创作理念相对单一,其创作理念沿袭苏联的科普理论,作品都很简单,服务于对国家建设前景的展望。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的科幻流派也进来了,赛博朋克、太空歌剧、新潮流……百花齐放。我们的科幻作家在短时间内同样做了大量尝试。但是这些尝试,在今天看来,除了传统科幻——刘慈欣、王晋康、何夕他们这个方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很多其他方向上的尝试都浅尝辄止了,很多东西并未被消化。”
  “我所说的警惕‘后发综合征’主要是说,因为没有时间从容地去做全面综合发展,现实会呈现出面对未来时的基础不牢。”姚海军说,“其实这么多东西涌进来,消化它们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不能盲目乐观。”
  访谈姚海军  
  鲁迅年轻时就翻译过科幻小说
  读+:《追梦人》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四川科幻史,四川在中国科幻领域的地位如何?
  姚海军:历史造就了四川在中国科幻领域的独特地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就有好几位成绩优秀的科幻作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幻写作停滞之时,四川《科学文艺》杂志,也就是《科幻世界》的前身,是当时几乎全国唯一的科幻杂志;后来,《科幻世界》又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成都也成为了中国的“科幻之都”。有一句评价我印象很深,那就是成都是地理上的洼地,但是中国科幻的高地。
  读+:新书封面上有一句话是“他们拓宽了想象的疆域”,您如何解读这句话?
  姚海军:其实我更经常说的是“更新国人的想象力”或者“更新国人的想象空间”。1998年我进入《科幻世界》工作的时候,曾经专门花了好几天到书店里去研究读者。刚开始的时候,我很高兴,因为我看到好多家长领着孩子买凡尔纳的书,这说明科幻是有市场的;但接连几天之后,我心里又生出些悲凉,当时的中国读者还沉浸在100年前的西方人想象里,孩子怎么会有未来。后来我们决定引进翻译一系列西方最新的科幻作品,推出“视野工程”,就是想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科幻作家、我们的理论研究者,能有一个更新的想象世界。
  读+:中国人的想象力是落后于西方的吗?
  姚海军:科幻写作是从西方开始的,是个舶来品,但不能说中国人就是没有想象力的。比如说鲁迅年轻时就曾翻译过《月界旅行》等科幻小说,并有那句常为中国科幻界所乐道的名言:“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还有一件更让我唏嘘的事情是,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就曾读到叶永烈的一篇科幻文章,他在里面讲到有人发现了恐龙蛋,并通过它孵化出了恐龙。结果十几年后,美国人迈克尔·克莱顿才写出了《侏罗纪公园》,这个从图书、电影、公园等各个领域席卷全球,横贯了整条文化产业链。
  中国科幻的未来在于原创力量
  读+:中国科幻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原创科幻小说的创作水平?
  姚海军:对,中国科幻的未来就在于原创力量,在于有没有科幻大师。本世纪初,中国最好的科幻作家一本书也就只能卖到1万册左右,我们觉得这个太不正常了。所以当我们2004年开始推“中国科幻基石丛书”的时候,我们订下了一个小目标是3万册。没想到这个丛书的第一本钱莉芳的《天意》,居然就创下了15万册的销售纪录。事实证明我们对于科幻市场太没想象力了,后来我们思考了一下,这本书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穿越小说的先河,受到欢迎是偶然中的必然。
  读+:中国科幻作家群体的现状如何?
  姚海军:中国的科幻作家队伍大概只有两三百人,对于一个有着庞大人口的国家来说,这个比例实在太低,与日本、美国相比还有差距。另外,这个群体的结构也不太合理,中国科幻要想打开局面,除了要有自己的畅销书和畅销作家之外,还应该多样化。不能都是刘慈欣,也不能都是王晋康,有一位成功的作家,对于中国原创科幻文学的发展会有极大的带动作用,但我们更希望出现一个群体。有更多的类型、风格,来满足不同的读者的需求,中国科幻才能发展得更好。
  读+:中国原创科幻与西方科幻小说相比,自己独特的价值在哪里?
  姚海军:与西方科幻小说相比,中国原创科幻的价值在于对未来的不同构想。我们为什么更喜欢中国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是因为中国人关心的未来和西方人是不一样的,中国读者关心的是中国的未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未来,关心的是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来解决未来问题的可能性。
  在王晋康的小说《终极爆炸》,未来的农业由掌握着基因霸权的大公司所垄断,而中国农民买到的种子,则是经过基因技术处理的产物,它们的第二代种子不能发芽。这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民世世代代遵循的“留种子”的传统,他们认为这有悖天理。这样的思考和想象只有中国作家才会有,而这就是发展中国原创科幻的价值。
  比如韩松,用科幻的镜子对照社会的现实,他的小说是中国现实非常好的写照。而刘慈欣的作品则是核心科幻,是类型文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只有核心强大,才能谈突破边界。
  中国需要一部能引发轰动的科幻大片
  读+:刘慈欣、郝景芳先后获得“雨果奖”,国外对于中国科幻是否有了全新的认识?
  姚海军:在科幻领域,以前中国与西方的了解是单向的,西方人常问,中国人也有科幻吗?现在西方开始发现中国的科幻,他们掀起了一个小小的好奇心热潮,西方与中国的了解开始是双向的了,中国科幻不再是一个“孤独星球”。美国、日本的科幻杂志开始刊登中国最新一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在国际科幻大会上,很多人的发言都会提及中国科幻,提及《三体》,这是可喜的变化。
  读+:他们的获奖对中国科幻又意味着什么呢?
  姚海军:我想我们应该调整一下对科幻作品的心态。刘慈欣获奖点燃了我们内心对科幻的热情,郝景芳获奖有助于我们把心态调整到平常心。因为中国年轻一代的科幻作家正在成长、进步,未来有很多可能,不排除会获得更多的世界性奖项,所以郝景芳获奖可能预示着中国科幻小说的一个正常的状态。
  读+:中国科幻与西方科幻相比,还有哪些短板?
  姚海军:如果单纯从科幻写作来说,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刘慈欣与世界级的科幻大腕们没有差距,在有些方面甚至已经超越了他们。中国科幻的更大差距应该是在“产业化”方面,相比各个影视公司、视频网站对于“IP”(知识产权)重要性铺天盖地的轰炸,《三体》三部曲完结后,它的口碑并没有对科幻产业造成什么根本性的颠覆。拿科幻电影举例,我们现在缺乏对科幻有着足够理解的制片人、导演,也缺乏对中国科幻人物形象有独特创造力的美术设计师等等,所以我们还没有底气拍出一部能引发轰动的科幻大片。
  读+:科幻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何在?你对中国科幻的未来有什么想象?
  姚海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国家,也难以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国家。作为一名科幻从业者,我希望中国科幻的根基更牢,产业化发展更好,能少走一些弯路,能与读者与观众的期望值少些差距。具体来说,我希望能更快出现一部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 欧阳春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