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近距离看"国字头"文化现象:新生活的传统之泉(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 新国货:回到传统审美意韵
黄铜质地的暖瓶,瓶身上印着淡淡的双喜图案,温暖如火;酒杯形状的落地灯,灯罩上镂空的双喜纹样,柔美迷离;钢板折就的茶几,横截面是传统的回字纹,表面雕刻着白描牡丹,沁人心脾。这些产品的设计者是松果艺术设计公司的创始人王杨。像这种蕴含着浓郁传统元素的产品,如今被人们称作“新国货”。
2000年以前,王杨对于传统中国元素的态度几乎是麻木的。当时她是西泠印社的国画师,此前曾接受过4年国画科班教育。尽管一直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但她那时绘制的国画作品却明显带有西方特色。她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态:“就像围城一样,你在里面的时候总觉得外面好,于是就会非常向往西方艺术。”
但是,当她真正走进西方之后,却在异国的土地上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之美。2000年之后,王杨赴德国工作和生活。当时,西方艺术界正在兴起一股中国风,她惊讶地发现,自己再熟悉不过的云纹、阴阳等中国文化元素,被很多西方设计师所采用。“他们甚至搞不清楚中国、泰国和日本的文化元素有什么分别,他们觉得这些都是东方精神。”
有一次参观欧洲大型瓷器展,王杨注意到,来自瓷器之乡中国的展品样式都是老旧的。“这些展品无法和当代人对话,缺少对当代精神的表达,说明我们的文化有了断裂。”也就是在那一刻,她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方式,将传统和现代衔接呢?”2006年,回到国内的王杨开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尝试着实践自己的想法。
起先,她的努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9年,王杨推出了一组以“喜”、“蜜”、“毒”、“药”四个汉字为元素设计的产品。但在面对顾客时她却发现,即使是再另类的中国人,也会青睐“喜”和“蜜”系列的产品,却对“毒”和“药”敬而远之。这种近乎本能的选择,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基因,让王杨触碰到了新国货的边界。
但是,今天的新国货毕竟已不同于老物件,王杨所体会到的传统内涵,多少还是有些叛道离经的意味。比如很多同样主打新国货概念的设计师,更加强调东方哲学的意境悠远、道法自然;但王杨却认为,中国人其实向来喜欢华贵,只不过内敛的道德观念约束着人们内心的张扬。“低调奢华”,便成了她的产品设计主线。
王杨这样阐释她的理念:“这个定位是希望以精致现代的设计语言、典雅的造型,加以深层次东方精神的反映,来表达中国式雍容华贵的气质。”依循这个理念设计的产品,价格自然不菲。比如那个印着双喜图案的黄铜暖瓶,标价高达2000多元,却依然不愁买家。
新国货确实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王杨对于这个概念却心存警惕。她说自己曾经看到过一些牵强附会的新国货设计,拿着怀旧当作卖点,却根本没能抓住当代与传统衔接的关键。今天的王杨越来越觉得,“对于你所运用的传统元素或符号,你只有深刻地理解它的历史,对它产生了情感和认同,你的设计才能真正抓住传统的灵魂。”
3 新国学:接续传统精神信仰
2000年冬至那天,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高等学府的校园里,出现了一张招募志愿者的招贤榜。榜单的落款是“一耽学堂”,行文中如此描述学堂的使命:“致力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净化个体心灵,推介中文思想……”发榜者叫逄飞,一耽是他的笔名。那一年逄飞27岁,此后的11年间,他先后招募了上万名志愿者。
逄飞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前他在大学做过老师,干过记者,还曾经给小学生当家教,专门讲授《孟子》。热衷研读国学古籍的逄飞,在现实之中却有些格格不入。他觉得周围的年轻人做事很浮躁,“大家的道德取向、价值标准和伦理尺度似乎都出了什么问题。”这是他辞职创办学堂的初衷:通过传播国学,让传统文化的血脉得以重续。
当时,一股新国学的热潮恰好在学术界冒出,但是逄飞对此却不以为意。“如果仅仅把国学看成某一种学问,从观念到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派到学派,这未免太自作多情了,也未免太糟践前辈学者了。”在他看来,一时兴起的国学热,固然对文化有宣传鼓动的作用,却忽略了国学的历史情境和真实含义,更没有思考它的现实形式。
“我们不想赶场,只想真实、实在地生活。”逄飞认为,要想传承国学的真正精神,应当以人们普遍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从当下人们的生活中找到方向。一耽学堂的工作看起来很单纯:志愿者们定期前往学校和社区,讲授经典名著,或者带领人们诵读经典篇章。这样的工作他们分文不取,用逄飞的话说,这是“用心换天下的无本大买卖”。
即便如此,在推广国学的最初阶段,一耽学堂的志愿者们工作起来并不顺利。那些日子里,逄飞每天骑着自行车奔波于海淀区的学校和社区之间,试图说服人们让他在那里传授国学思想。很多人不相信他做这件事情是不图回报的,还有人提出了更直白的疑问:在当今社会,传统国学思想还有价值吗?
“我们不是在简单地复古,我们只是想从中国人自己的深厚国学入手,寻找民族传统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一种纯真的、文化的沟通。”逄飞相信,只要还有志愿者追随着他从事这件事情,他的想法就是值得的。终于,他一家一家地敲开了学校的大门,也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
一耽学堂的志愿者们对其所传授的国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小学生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以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学生则可以聆听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另外,他还在高校和公园里开展晨读活动,带领人们大声朗读《大学》、《中庸》、《庄子》等古籍,久而久之,竟然颇有了一些名气。
逄飞曾经这样界定国学思想与当代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文化教育是一盘菜,国学教育则是味精,量很少,但无处不在。”曾有人问过他,为什么不像其他商业培训机构那样来管理学堂、推广文化?逄飞回答:“文化不是推广出来的,它是人的内心生长出来的;它可能长得很慢,但根基却很深厚。”
11年来,就这么缓慢生长的一耽学堂,直接受益于它的人群,却至少已有百万之众。
对于如今已颇有些潮流之势的传统文化复兴,逄飞认为这一切起始于人们的历史感的自我萌发,而这种历史感的产生,恰恰是一个民族真正开始自信的起点。“它提醒我们要认真地对待历史,继而在一个崭新的时空里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有所自觉地将其贯彻于生活实践之中。”他坚信,自己真正的使命刚刚才要起程。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