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刮骨疗毒"的启示(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蔡桓公身患疾病,疾病的变化经历了“腠理”、“肌肤”、“肠胃”、“骨髓”四个由浅入深的发展阶段,每次都被神医扁鹊看得真切。然而,蔡桓公却固执己见,讳疾忌医,自我感觉良好,听不进扁鹊的善意忠告,不愿接受扁鹊的治疗方案,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了“救命”的最佳时机,最终病害从“腠理”渗入到“骨髓”,便无药可救,不治身亡。堂堂王侯,落了个反面教材,可悲可叹!然而,1750多年前的三国名将关羽面对毒箭射臂,能强忍钻心巨痛“刮骨疗毒”,以平静的心态与人对弈,举重若轻,不仅保全臂膀救了性命,而且传为佳话,威名远扬,流芳百世!

    两相对比,身患疾病时是讳疾忌医、我行我素、心存幻想,还是该痛下决心,找准症结,治病救人?史镜可鉴,不言自明。

    善意的批评是改正错误的前提。善意的批评犹如看病的诊断。然而,常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上级、同级或者下级的善意批评时“一夸就笑、一批就跳”的现象。细究原因,本性使然。就连三岁的孩童都喜欢夸奖话,这是天性。再就是虚荣心作怪,有人总是“常有理”,自我感觉良好,错误明摆着,还容不得领导和同志们的善意批评,缺乏纠错的宽阔胸襟和自信心。生活和工作中一点错都不犯的人是没有的。既然如此,出现了错误或问题,只要及时改正都是好的。

    “一夸便笑太肤浅,一批就跳当警惕。讳疾忌医最要命,麻痹肯定出问题。”正确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敢于学习借鉴关羽“刮骨疗毒”的可贵精神,找准病灶,刮骨疗毒,虽痛则短痛,然而终究能治病救人,于己于家于社会都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呢?否则,“蔡桓公的悲剧”将会不断地上演。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