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教育得为文学负责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前不久的关于中国文学的大讨论,引起了读辽报的兴趣。 
  看了诸多个观点之后,有些小感慨,这里发发。 
  有一观点认为,郭敬明预示了未来的文学。这样的句子很雷人,观点持有者,估计在这一点上与郭敬明肯定没矛盾:首先对出名、哗众负责任,对自己所持的观点或者作品是否负责,看运气。出了名就是负了责。 
  另一观点认为,相对日本作家,中国作家太封闭。我有同感。许多日本作家战后的留洋背景,成全了他们。他们横贯中西,受益匪浅。在西方有名同时销路很好的日本作家很多。而这样的中国作家并不多,当然老子、庄子这样的老一辈,不算。目前,老子的作品在西方销路很好。 
  封闭和修养是有关联的,但这关联不是必须的。作家的鉴赏以及个人修养,是一个系统的意识形态建设,是方方面面的。如果不首先扩充自身的精神空间,到处走,到处学习也没有用,没有地方装。日本作家吸收西方之前,本土的文化修养已经很好,这就是空间,消化新东西的空间。 
  有种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似乎越来越昭彰:说着说着,就下大结论,谁好就好得不行,那不好的自然差得不行,于是,人身攻击就难以避免。批评家一方面要按照个人的文学价值观去看待作品的个体现象,但更要有建设性的批评,应该是对整体状态有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既能看到具体的作家,同时也能把他所处的经纬勾连起来,当然,这样做费力气,还不能哗众。中国的文学文化批评有自大的现象,所以很容易引发谩骂。比如,说网络文学不是文学,这样的结论很爽口,要是改成网络文学现在还欠缺文学性,估计就不爽了,但效果就会好得多,不会引发无意义的争吵。 
  有种观点,对评奖进行指责。我觉得,各种文学奖项都该停,包括越来越缺乏说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样作家可以更好地面对人民、社会和自己,而不是个人的荣誉。钱学森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的成就和人格,很少有作家达到了。这很说明问题。 
  有好几种观点谈到当今的年轻作家。我也想说两句。我觉得,需要给年轻作家一个公平的环境。首先,像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那样,好作品发表,不好的作品不发表,而不是能赚钱的、能引起轰动的就发表。如果我们坚持了这一点,估计“80后”、“90后”文学今天将会呈现出另外的面貌。 
  其次,我前面说的条件没有出现,责任不在出版社,而在教育。如果睁大眼睛看清楚我们今天教育的实际状态,也许就会觉得“80后”、“90后”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是很非凡的。做题、高考,已经把未来潜在的读者——年轻人僵住了。他们几乎是做题考试的机器,修养和鉴赏力在他们中间变得无比奢侈,所以,像塞林格、福克纳这样的作家自然进不了中学的课本,有阅读障碍。这样的教育要求通俗低俗的文学,很合逻辑。每个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把自己曾经的教育经历与当今的比较。我个人的结论是:当年教育的不完善,你可以用图书馆弥补,通过自学;现在的教育缺陷,却很难弥补,因为自学需要时间和自由。现在的在校大学生,这两点很难拥有,不完全是校方的原因,还有社会环境的。如今的社会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任何可能性都需要你的时间。所以,他们对文学的需求,跟他们的生存态势很吻合。 
  此外,我们自己所呈现的文学状态十分令人满意吗?不是。我们的作品并没有发给我们一个权威证书,允许我们对他们作评价。随便说说,我不喜欢哪个年轻作家的作品,没问题,但作结论性的评价,就必须做很多文学以外的功课。 “80后”、“90后”,所呈现的态势,跟他们所处的社会阶段有关,更跟他们所受的教育有关。围绕他们周围的思潮纷繁再纷繁,时髦,但不是现代性的。现代性不是盲目的,它的目的是更新完善传统,变成新的传统。而这些年轻作家并没有站在传统的基石上,现代性无法在断层处完成。 
  到目前为止,年轻作家所呈现的成果(也许我看的太少),跟二三十年来的文学发展比较,跟几百年来的文学传统比较,缺乏真正的现代性,缺乏对传统的创新,缺乏对文学基础的建设,更多的是社会效益,比如,某个作品的内容所引起的“轰动”等,而非文学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粉碎“四人帮”以来的作家们,做得好一些,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包括自学)好一些。 
  所以,我觉得看年轻一代文学的发展,不得不看教育给他们的影响。我总觉得,要不是教育耽误了他们,他们会做得更好。 
  社会无论发展到怎样的境地,哪怕到2012的前奏,文学也不会改变它的本质:它是由外在转向内在的表达,路径是经过自我,争取进入寻求真理的轨道,最终表达人和世界的关系。 “80后”、“90后”最后几乎都在自我这点上停住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