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1个帽子6个戴搞文化还是打群架 打包申遗应慎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在巴西利亚举办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来自中国登封的“天地之中”及6省参与的“中国丹霞”申报成功,使得中国的世界遗产达到40个。  

消息传来,一片欢腾,以河南为例,荣归故里的“申遗”(“申请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简称)代表们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有大束鲜花敬上,闪光灯则对着他们闪个不停”,他们甚至被认为是“功臣”(据《河南商报》8月4日报道)。  

保护遗产的人没成“功臣”,申请遗产的人却成了“功臣”,令人不禁奇怪:一个文化事业,为何要搞得像体育比赛那样杀气腾腾呢?难道,“申遗”是为了争锦标?  

更引人关注的是,此次“申遗”的两个项目都是“捆绑式申请”。“中国丹霞”来自6省,仅因都属“丹霞地貌”,便被合成一项,然而到2008年1月31日为止,中国共发现“丹霞地貌”790处。至于“天地之中”更是多达8处11项建筑,建筑规制、年代都不统一,可如今它们却被算作一个项目。  

究竟该怎样理解这些独特的“世界遗产”?为什么我们的“申遗”中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著名民俗专家高巍和作家郝晓辉。  

“打包申遗”像卖书号  

对于“捆绑式申遗”,高巍认为,这是“比较特殊的做法”,在国外“并不多见”,而我们较多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中国符合《世界遗产名录》要求的项目多,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避免垄断,不希望一个国家一次性申请过多项目,按相关名额限制,中国目前的项目完全被批准预计需要一百多年,只好“打包申遗”。第二,“打包申遗”不像“名人故里之争”,没有排他性,有了“世界遗产”的名头,大家都能搭车涨价,易达成合作。  

“这就像几年前出版社卖丛书号,名义上是同一套书,但实际上是不同的书商在运作,彼此之间联系不大。”高巍比喻道。  

成为“世界遗产”,好处显而易见,比如门票上涨已成惯例,虽然少林寺表态绝不会跟风,但高巍认为,“随便开几个项目或划出一些景区,再另外收门票,还不是一样?总之,办法有的是。”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值得一提的是,“天地之中”项目去年“申遗”未被批准,被要求补充材料,这是中国项目首次遇挫,但为何今年又被申报?全国总共只有两个名额,该项目却连连入围,这说明什么? 

“谁声音大,谁就被重视,说通俗点,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高巍表示,“申遗”工作已进行了十多年,但有关部门一直未公开规划纲要,我们究竟有多少项目,先申请哪个后申请哪个,该采取怎样的申请策略?大家都不知道。 

“如果没规划,就容易拍脑袋,易走向人治。”在“申遗”过程中,往往是谁声音大,谁积极,谁的项目就会被优先考虑。 

以“端午节申遗”为例,中国许多地方都有特色鲜明的端午风俗,但结果却只有湖北秭归和湖南岳阳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响应不及时而被忽略的情况,北京也遇到过,比如曾有申请“生态文化保护区”的机遇,原本要申报“宣南文化保护区”,当时崇文区认为名称中未包含自己,提出了异议,但历史上又没有“宣南崇文区”的说法,两区往来沟通,来不及响应,结果错过了机会。 

“总之,申报这种事,全看地方部门怎么跑,跑得积极,机会就多,跑得慢,机会就少。”高巍说。 

“世界遗产”只是一个称呼 

“有世界遗产的名头当然好,但没有也别太当回事。”高巍认为,关键是少数国人有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对于自己的文化遗产,只有外国人说好,才觉得珍贵。 

“其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了解有多少呢?就算‘申遗’成功了,人家也无力保护,有的项目会给点钱,但只是杯水车薪,所以我们没必要在遗产申报上投入太多的人力财力。”郝晓辉介绍,十多年前,北京还出现过“联合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几千元就能申请一个,总共授予了100多位艺人,据说还是真的。 

“在人家眼里,文化、遗产、大师只不过就是个称呼而已,可我们却把它当成了荣誉和职称。”郝晓辉认为,这是“官文化”的传统积淀所致。 

别光埋头编故事 

“世界遗产项目多,未必全是好事,说明保护任务更重,投入要更多。”郝晓辉说。我国已有40项世界遗产,但在高巍看来,“基本上是申遗前如何,现在还是如何,保护工作没有质的飞跃。” 

一个项目“申遗”成功后,其作为形象工程的使命便已结束,投入、热度等不易维持。要超越这样的怪圈,高巍的建议:“应该把申遗的重点变成对百姓的宣传活动,而不是几个人埋头攒材料、编故事。” 

只有更多的人关注,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人们的心中,而不是放在博物馆中,变成没有生命力的标本。高巍表示,“区级申遗应办成对全区的宣传活动,市级申遗应办成对全市的宣传活动。” 

“自己人不知道,外国人却知道,只对外不对内,只对上不对下式的情况,应有所改变。”郝晓辉说。 

作家郝晓辉 

申遗“三大俗” 

对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这是好事,但在申遗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其中“三大俗”应引起警觉:首先,有经济价值的文化遗产一路绿灯,没经济价值的文化遗产得不到重视,以北京市级非遗为例,其中商业项目偏多,其实这些项目并无濒危之虞,倒是那些不被关注的项目,再不保护可能就来不及了;第二,炒作的项目受重视,不炒作的项目没人理;第三,真伪难辨,有的项目只是基因传承,祖辈做这个不假,但父辈是否继承了就说不清了,那么,现在传承下来的真的是传统技艺吗?真的是文化遗产吗? 

总之,“申遗”的本质是为了保护文化,别搞成挂匾工程。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