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字里行间彰显悲天悯人 关注民生是杜甫诗史的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杜甫是唐代大诗人,生活于盛唐时代,其一生的诗篇,大约1500首,像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述说着风卷云舒的历史沧桑,因为更多的充满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艰难的同情,因此他的诗作被后人称之为诗史。关注民生,心系百姓,是杜甫诗史千古流传的灵魂。
学而优则仕。杜甫当时的学术成就,应该说得上是登峰造极,本该入官为仕效力朝廷,熟料“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那些个纨袴子弟不学无术,却个个脑满肠肥趾高气扬,而像杜甫这般忧国忧民的读书人,大都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误尽了事业前途。由于当朝宰相李林甫权倾朝野,故意向皇帝陈说无人中举,造成杜甫多次考试落榜。后来杜甫通过向皇帝献赋以歌功颂德,向贵人投赠以投其所好,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落魄生活,最终才混得上一个胄曹参军的小官。杜甫观察分析问题的视角,决不是与权贵们相一致,面对唐皇帝穷兵黩武致民不聊生,杜甫奋笔疾书,“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以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不堪承受的深重灾难。后来,杜甫直言进谏,触怒权贵,遭到贬谪。“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自是杜甫“自伤贬官而作”。杜甫淡泊名利,“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拒绝奉承权贵,趋炎附势,在体验过官场险恶之后,远离官场。尽管未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生活在那个无法逃避的时代,直面安史之乱带来的民生维艰,杜甫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感与忧民之心,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著作唐诗,陈民生之艰,悯民生之苦。
安史之乱是唐朝重要的历史事件,杜甫以自己的诗作,见证着历史的真相。“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为了躲避战乱,杜甫远走他乡,受尽熬煎。安史之乱的叛军曾将杜甫虏获,在目睹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萧条景象后,杜甫依然竭忠于大唐朝廷,始终不忘国家命运,期望天下太平,并非总是演绎“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民生影像。杜甫由于战乱所迫颠沛流离,后来落脚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总算有了自己一间可以遮风避雨的草堂。翌年夏天,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痛苦的生活体验使得杜甫迸发出对于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并对与己一样的天下苍生未来产生美好的想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从悲惨的自己推及天下寒士,将生活不如意的愤懑,升华为忧国忧民的情感,从而展现出杜甫胸怀天下关心民生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理想。 当平复安史之乱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扫战乱之苦的阴霾,重新拾起回归长安开始新生活的希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官僚花天酒地、百姓食不果腹的人间苦难,是对封建时代制度吃人的强烈控诉。杜甫个人的不幸遭遇,并未使其两耳不闻窗外事,相反,对于当时发生的安史之乱极其关注,很多的诗作都是围绕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无穷灾难,以及百姓忍辱负重参军作战的爱国行为而写,其中最著名便是“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石壕“一男附书至,两男新战死”,潼关“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安道”,无不是战争对民生的极度摧残;“暮婚晨告别”,“席不暖君床”,以至于“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新婚别,“生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甚而于“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的无家别,“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并且还“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的垂老别,“满目悲生事”,数不完的生死别离,感不尽的民生沧桑。
如果战争尚属人祸的话,干旱当属天灾。面对大旱之灾,杜甫《夏日叹》“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夏夜叹》“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盛世繁华难掩天灾之年百姓的艰难生计,字里行间彰显悲天悯人的民生情怀。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一生穷困,仕途失意,英雄无用武之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改变不了大唐社会的政治生态,唯有借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智慧和鞠躬尽瘁的精神之敬仰,表达自己拳拳爱国之心切切报国之意。“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孤独无助的心灵,漂泊凄凉的境况,又何尝不是传神的表达?《江南逢李龟年》的落花时节过后,上悯国难、下痛民穷的杜甫终于在湘江一条漂泊的小船上离开人世。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别林斯基语)杜甫正是如此,他的诗作不仅充满了自己一生失意的凄凉,而且记录了社稷百姓民生的艰难,其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心系百姓的高风亮节,正是不死的诗魂,在每个时代都能被感应到穿越历史的精神脉动。(冯相军 )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