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爱的国学:中国思想中的仁爱、慈爱与兼爱(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化中国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三、 何为兼爱?
综上所述,儒家的仁爱只是上级对于下级、长辈对于晚辈布施的小恩小惠,这种施恩的行为是单向不可逆的,而且这种小恩小惠只局限于本家、本国,如果把这种恩惠布施到他家、他国,那就有违“亲亲”的准则,属于“‘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第二》)
墨子认为,正是这种各为其主的自私自利的行为达到了极致,导致了东周的战乱,而要想平息这些战乱,就要大力提倡并推行“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而“兼相爱、交相利”的意思,用墨子的话说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兼爱中》)所以,墨子“兼相爱、交相利”主张的内含就是,恩惠要做到无家族、邦国的界限,无等级长幼的分别。简而言之,就是恩惠要做到无分别并且平等,最终实现互惠互利。
所以,兼爱的理念就是无界限、无层级、正反向地施恩。
四、何为慈爱?
慈爱是老子提出来的政治主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通行本《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老子把慈爱作为他的三宝之首,足见老子对于慈爱的极度推崇。
那么,什么是慈爱呢?
所谓慈就是上级对下级、长者对年幼者、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惠。《诗•大雅•皇矣》“克順克比” 毛 传:“慈和徧服曰順。”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上愛下曰慈。” 汉 贾谊 《新书•道术》:“親愛利子謂之慈。” 宋 曾巩 《冬望》诗:“嘗聞古者 禹 稱智,過門不暇慈其孩。”
老子注意到,慈爱是天底下最自然、最纯正、最伟大的恩惠。鸟儿的父母,宁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已经含在嘴里的食物先喂给孩子吃;小鸡妈妈看到从天而降的老鹰,明知不是老鹰的对手,也要拼死卫护自己的子女;老虎妈妈哪怕就要饿死了,也不会吃自己的孩子。所以,老子把慈作为第一宝,并且告诉大家,如果你具备了慈爱这种天性,那么你就会为了自己的孩子、手下、子民的成长和安全而奋不顾身,并且:“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惠,这是一切生物的天性。在自然界里,除了所谓的文明人,任何生物都具有这种无私的、无条件的慈爱,人类在文明的早期,这种慈爱也是相当突出和显明的。但老子悲哀的看到,随着“文明”进程的推进,人类的慈爱天性正一点一点被蚕食,特别是随着礼法的出笼,慈爱这种最伟大的天性则是已经到了被彻底扼杀的边缘。
老子认为,他所处的哪个时代之所以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就是因为在礼法的教化下,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慈爱的天性几乎丧失殆尽,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置万千子民的生死于不顾,个个逞强斗狠,人人都想当天下的老大,老子严正指出这是一条死路。人类只有重新拾回“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这世界才会重新得到安宁,人民才会安居乐业,社会才会向前发展。
因为礼法要求人们,除了哺乳期以外,子女要想得到父母的慈爱,必须先学会孝敬、孝顺父母,否则,子女别说享受父母的慈爱,父母完全可以以不孝为理由,将子女整得死去活来,甚至可以置自己的新生子女于死地。别说那遥不可及的周朝,就是在当今社会,子女因违背父母的意愿,不按父母的意愿生活、学习、恋爱,工作,而被父母骂得无地自容、打得遍体鳞伤的例子亦俯拾皆是。
有鉴于此,老子极力呼唤人们摈弃礼法,绝弃仁义,以恢复人类原本就有的慈爱天性。老子相信,只要大家都摈弃了严重扼杀人类天性的礼法和所谓的仁义,彻底恢复慈爱的天性,就不会再出现父子相伤、兄弟想残的人间惨剧了。
(作者:青竹大哥 原题:慈爱、仁爱和兼爱的真正意涵  本文由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供稿 刊载本文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