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毛佩琦:历史解读需底线 弘扬国学要先除糟粕(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每个人都有权利
解读历史
齐鲁晚报:过去我们解读历史,多是用一种阶级斗争、矛盾分析的方法来论证历史的必然性;而今天包括史景迁、黄仁宇等在内的历史学者所写的历史书籍,更多地关注历史细节,关注历史的偶然性。对于这种历史观,您的判断是什么?这是否是一种进步?
毛佩琦:阶级斗争分析法是评价历史的方式,用阶级斗争的规律来解读历史,应该是解读历史的重要方面,但是它是唯一的吗?不应该是唯一的,如果是唯一的就可能导致唯阶级斗争论,就会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这就走向极端了。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过去人的生活。它跟现在人的生活没有两样,也许两者穿的衣服不一样,吃的东西多少有一些区别,之前没有汽车、电话和网络,但是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为什么不去关心这些有血有肉的人,而却用抽象的概念来概括历史呢?
这些年历史研究突破了抽象的学术概念,更多学者开始去关注历史发生的偶然性。这才是丰富的完整的历史。只有对历史有完整认识才可能很好地指导当下。
现在很多大众写手或者是通俗历史作者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历史,这是大众的需要。《二十四史》看不懂怎么办?就需要通俗解读。既然范文澜、郭沫若、胡绳都写了自己的感悟,那为什么不能让当年明月写自己的感悟?每个人都在写自己的感悟,只不过用的语言不一样,风格不一样,有的是学术语言,有的是通俗语言。但是通俗解读是有底线的,要实事求是,要保证学术的品位,态度应该是严肃的,文本是通俗的。通俗不等于媚俗,不等于烂俗,通俗也不等于玩世不恭。解读历史的时候不能传达错误的认识、错误的历史事实。
历史专业研究者们也应该热情地支持那些非专业的人去解读历史,关注他们对历史感兴趣的问题,扶植那些业余草根作者和写手。
明史热没冷
却是常态化了
齐鲁晚报:前几年从电视到电影再到小说兴起的“明史热”好像是逐渐过去了。您作为明史专家、“明史热的第一人”,怎么看待这股热潮,大众文化领域内的“明史热”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毛佩琦:当明史热的时候,就有人问我明史能热多久?我说不会热太久,一个东西总是保持高热度的话,是不是说明我们中国的文化很单一?果然这个热度过一段时间就转移了。明史热一个原因是因为明史曾经很冷,如若明史之前热,那么它必定现在冷。这是规律。
“明史热”给我们带来什么?第一,它引起了大家对明史的关注和重视。以前不重视,不关注明史的人,开始关注了。有了关注了,就有利于常态化。明史不再永远是个没人去涉及的黑洞。第二,是不是我们把明史问题都解决了呢?也不见得。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大家有些印象了,大家就知道看书从哪儿入手了,就有更多机会了解明朝的基本状况。第三,明史热,也多少纠正了大家对明史的一些偏见。通过这一热潮,大家知道了历史上对明朝的评价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明朝比唐朝宋朝还要好,远远超过汉唐。那我们之前对明朝认识的偏颇就被拨正了一些。
明史现在不热了,但是也不能说是冷了,而是走向常态化了。这两年明史著作出版了不少,我就至少给三本明史著作写过序言。明史热虽然走向一种常态化,但是它还是留下了自己的轨迹,也有一定的效果。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