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故都不再,北京还是中国文艺中心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新社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社北京12月24日电 (记者 应妮)“当下的北京还有老舍笔下的胡同哨声、萧乾笔下的城边风筝吗?还会有鲁迅会馆里的朦胧油灯,林徽因老房子中的诗歌沙龙吗?”评论家孙郁以抒情的语调,发出感伤的缅怀。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北京还是不是中国文艺中心”成为热议话题之一。尽管与会者一致给予了肯定回答,但对于古都流失的文艺气息、文化传统仍表示深深惋惜。
在评论家孟繁华看来,北京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的文艺中心,与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有关:北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这使得北京文艺家有着强烈的国家民族关怀;共和国成立初始,大批优秀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聚集北京,构筑起独特的文化氛围;近年来,专业、业余、“北漂”等各种文艺人才及海外文艺家彼此交流,使北京更具有国际视野。因此,所谓文坛在北京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它引导着中国文艺的发展,它制造浪潮也反击潮流,它产生大师也颠覆大师。
评论家孙郁说,现在一个大的北京的概念已经出现。故都层面的那个城市,已经淹没到高楼和城铁的节奏里。面对这样的现代气浪,还会有老舍笔下的胡同哨声、萧乾笔下的城边风筝吗?还会有鲁迅会馆里的朦胧油灯,林徽因老房子中的诗歌沙龙吗?北京的文化传承这样的传统,才有了可以夸耀的过去。现在的作家身上,还印有哪些美妙的记忆呢!“有记忆,便不会迷失,知道今天的路,哪些是曲的,哪些是直的,那么未来的选择,也许会自有宽度,是另一个样子的。”
北京文联党组副书记索谦提出,为纪念北京市文联成立60周年编纂的《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可以用“逗号”、“句号”和“问号”三个标点符号去形容三种方法和态度:逗号是流水账,记下来、说下去;句号是结束语,虽有评判,不问究竟;问号就要追究来龙去脉,探兴衰,评优劣,既有疑问又有思考。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杂技、曲艺、书法、美术、摄影、电影、电视、民间文艺、文艺评论13个艺术门类的专家正是本着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才积极投入到编写中。
曲艺理论家吴文科认为,当今文艺不是简单一般的娱乐消遣,而是社会演进的审美表情。丛书的编纂应该透过相应的人物、事件、作品与思潮,对北京文艺60年流变进行回顾与梳理,检点和体察。
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一些文化艺术标杆。当今,一些新锐艺术家之所以能受到“80后”、“90后”的崇拜,是因为现代人审美标准正在发生变化。在孟繁华看来,这并不可怕,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潮流,但是时尚的东西有如旋转木马,不断翻新,最终能留下的还是经过历史化和经典化的东西。“如网络文学,我们现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知识话语来评价它。经过阅读以及不断地淘汰、评价,网络文学中会有经典作品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作品。”他甚至预言一些经典网络文学作品终会走进大雅之堂,变成文学史的一部分。“这种可能性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