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专家称中国城雕跟艺术基本无关 缺现代文化信息(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期,有关城市雕塑(简称城雕)的新闻可谓络绎不绝,先是湖北襄阳拟斥资百万在小北门广场建“射雕情侣”雕像,据说是以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襄阳大战”为原型,引发了网友的争论;其后,在郑州地标性建筑“中原福塔”的广场前,一座 “小猪雕像”也遭网友质疑,认为其“耍流氓”。
城雕很“热”,城雕又似乎“动辄得咎”。这其中的原因有哪些?是公众的审美水平太局限?是设计者罔顾现实?到底存不存在有效的机制让城雕更能为人们普遍接受?本报邀请国内著名雕塑家及美术评论家“把脉开方”。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廖慧兰:照搬国外的城雕会让人“避走”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城雕带来了“黄金时代”。当下,纪念碑式的雕塑有了,街头的风情雕塑也有了,一些企业形象、小区形象的雕塑也出现了,可谓百花齐放。
在此之前,中国的城雕主题比较单一,形象也比较单一。而出生、成长于这一阶段的我们,到现在基本还是用老一套比较写实的手法创作,我们的责任就在于把这一段历史用雕塑记录下来。年青一代思想很活跃,很快能够吸收融合外国的东西,像抽象雕塑、极简雕塑等都吸收进来,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走我们没走过的路。这方面很值得敬佩。
不过,现在有些年轻人太急躁,把国外的城雕照搬过来,改头换面一下就放上去,根本不考虑跟地域、民族、群众的欣赏习惯、作品的功能等是否相匹配。我做《过去·现在·未来》时,委托方刚去了一趟巴黎,看了很多裸体雕像,回来就跟我说希望让作品中的人物脱一脱。我对他说:“你看看,哪个可以脱,我就马上给他脱。”结果他转了一圈,说:“是啊,不能脱,劳动的场景怎么能脱呢?”这种场面跟巴黎那种人们在铁塔附近没事干拉拉小提琴、晒晒太阳的场景是完全不同的。在巴黎,尤其是到了夏天,女人们穿着比基尼,在路边看书聊天,根本不顾忌别人的目光。我也带国外的朋友看过一些毕业生的作品展,他转一圈就走掉了,说:“怎么都像我们那里好几年前的作品?我要看的是中国自己的东西。”潘鹤老师曾说过:外国的艺术和中国的艺术正如咸水鱼拿到河里养肯定死,淡水鱼拿到海里也肯定死。所以咸水鱼要养成淡水鱼,是需要过渡的。
另外,中国雕塑学会本来规定要有资格证才能接城雕,但当下的实际是,有的企业家认识某位工艺美术师,就让他做一个;有的企业家认识园林工程队的人,就让他负责,园林工程队又随便找个人设计,只要价钱够便宜,能赚得更多,就给谁做。这就像没有医生执照而去行医,很容易把人治得半死不活。所以现在的城雕,鱼目混珠的非常多。
同时,这些年很多城雕都奔着“大”去了,认为越大越好。像河南郑州的巨型雕像《黄河女儿》,一开始是河南那边委托雕塑家张得蒂、张润凯夫妇设计一座十米高的宋庆龄雕像,但夫妇俩认为,宋庆龄本来就很平易近人、很慈祥,没必要做那么大,最后他俩没有接。两位老人的坚持,让我很感动。后来我做一个电影公司的雕塑,本来委托方要求放5座,但我认为地方太窄,放那么多并不适宜,委托方说不怕,一个可以放传达室门口,我说那不成卖香烟了?最后说服了委托方只放一件。所以,委托方的审美水平也是可以提高的,艺术家应该多沟通,让对方懂得怎样才合艺术的理,合生活的理。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著名雕塑家隋建国:中国的城雕跟艺术基本无关
中国的城雕跟艺术没关系。最近有一知名网站在策划一项活动,准备评选全国十大最丑陋雕塑,他们想让我当评委,我说没什么意思,这个评委我不能当。如果非要评,就让网民来评好了,因为这不是个艺术问题,用不着专家评。结果他们也同意了,认为这个办法可行。
记得1991年,我就去拜访过中国城市雕塑委员会的指导主任刘开渠先生,当时刘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了,我请教他:“您经历过这么长的历史阶段,很有经验了,以您看来,现在的城雕,泥沙俱下,该怎么办呢?”刘先生是这样回答我的:“我们80年代才真正开始做城市雕塑,委托方有个学习、接受的过程,艺术家也有个实践过程,我觉得现在的泥沙俱下是临时的,以后会好起来的。”我也相信了。
结果20年过去,我没看到城雕好起来,还是照样泥沙俱下,还是扭曲变形,没有现代文化信息,没有现代人所思所想,无法体现现代人的情感,所以也就算了,不必把它当艺术去关注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