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呼唤正心诚意的学术批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学术批评是指依据一定的学术规范,对某种学术思潮、学术观点与学术成果等进行的议论与评判,它不仅指出其正确之处,而且辨析其错误之点。学术批评作为学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推进真正的知识生产、提升研究者的自我反思意识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学术批评,就没有学术进步。
就学术批评的原意而言,本无健康与否之分。然而,由于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以及部分学人自闭于门户之见、自溺于意气之争,我们今天学界的若干学术批评事件日益渗漏生发出一种不健康、不正常的风气。学术批评不再是一门体现批评者胸襟宽广、评论公正和趣味广泛的高雅艺术,而是成为颐指气使、予取予夺的规训工具。这种不甚健康的学术批评倾向,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学术文化环境,给中国学术的整体生态造成了伤害。我们需要对这种不健康、不正常的学术批评保持高度的警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健康的学术批评可以明辨是非、弘扬正气、促进团结,切实地推动学术繁荣;而不健康的学术批评则必然混淆是非、破坏团结。学术研究呼唤健康的学术批评。
健康的学术批评首先应该注重动机的纯正良善。学术批评是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批判性思考,它必须以对批评对象的理解与尊重为前提。在一个真诚的学术批评家眼里,任何一部有价值的作品都是神圣的,他既然懂得研究的艰辛与困难,就能够表现出对批评对象足够的慎重与宽容。事实上,这份慎重与宽容只会加强而不是削弱学术批评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慎重让批评者对批评对象有了更多同情和了解,宽容则进一步拓展了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的对话空间。当然,严肃的学术批评必定具有一定的理论锋芒,不能“和稀泥”。学术批评本质上不过是一种平等对话,健康且可持续开展的关键实有赖于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之间的知性论辩。批评固然免不了意气之争,但绝不能让意气之争冲昏头脑。真正切实有效的学术批评,其整体基调必然是平和的善意的,毋宁说更应该是超然的。它特别拒斥那种假学术批评之名,把个人恩怨及门户之见凌驾于学术之上的做法。出于这种动机的学术批评,往往将过多的非学术性因素掺杂于学术探讨之中,从而使学术批评的空气劣质化。此风既长,则学术批评必亡。
其次,健康的学术批评应该注意评价的公允客观。“批者,比也;评者,平也。”要之终归是持平之论。批评的字面含义就是下批语或作评论,本为中性概念,也包括称赞叹服之意。但目前的学术批评似乎有盲目鼓励指弊纠谬甚至斥责一类的倾向,学术批评的旨趣不免有些单薄。当然,这种理解上的重大调整对于纠正长期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存在的批判性思维短缺、好好主义盛行的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正面价值。但否定性思维发展到极致,容易对学术的整体性判断失准。甚至为了能够在学术名利场中迅速脱颖而出,个别学人还会模仿影视明星,逆向操作,以攻击名人、伟人、古人为乐。因此,学术批评要有建设性,就必须从这种片面的“唱衰思维”中挣脱出来,应提倡“讲学之风气,而不宜止于批评之风气”。
再次,健康的学术批评还应讲求批评的场合与方法。由于大众媒体的勃兴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今日之学术批评场域有逐渐脱逸出传统象牙塔、游离于学术共同体的趋势。大众媒体和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有着传统学术媒介无法比拟的诸多优势。在大众媒体和互联网上开展学术批评,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及其必然合理性。然而,学术批评场域的空前扩大也蕴涵着连批评者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危险。由于大众媒体及互联网缺乏安全合理的理论边界,没有成熟的学术共同体的刚性制度约束,将学术批评动辄诉诸这一新场域的做法,极有可能使原本小范围的学术探讨迅速演变为一场典型的学术公共事件。在大众媒体及互联网的裹挟之下,心平气和的学术争鸣很难不变形为一场聚讼纷纭的学术混战。学术批评原本就是极其复杂专业的事情,囿于知识背景及学术立场的差异,即便在学术共同体内部,也断难获得定于一尊的结论。率性地将这种学术批评予以扩大化,将会丧失理性的学术批评所应具有的含蓄与宽容,不讲究批评的艺术,最终吞噬的就不仅是学术批评,可能还包括学术本身。
学术批评的价值毋庸置疑,任何真正的学者都无法抗拒严肃的学术批评的理性魅力。在昌明学术、追求真理的大道上,廉价的吹捧与低级的迎合向为大忌,而囿于门户之见的相互诋毁与攻讦则是大敌。学术批评的价值需要精心呵护,良好的学术生态需要倍加珍惜。我们呼唤健康的学术批评,不是要打压学术批评者,而恰恰是为了增强学术批评的自觉性与有效性,保证学术批评的长期发展与繁荣。我们鼓励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就是要引导学者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围绕真正的中国问题展开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如切如磋的争鸣与讨论。我们亟须通过这种健康的学术批评,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协和中外智慧,洞彻古今利害,形成精深远大之思。事实上,学术批评不仅关系到中国学术的尊严,更攸关中国的现在与未来。
(作者:唐棣  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