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挣钱了,贺岁了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国的电影导演与投资方似乎每年都憋足了劲儿要把观众从年头饿到年尾,再来个满汉全席的年夜饭方才善罢甘休,于是每到年终岁尾时,电影院里就会人头攒动,可是这些来抢钱的国产大片真的都是好看的贺岁片吗?
今年的贺岁片《赵氏孤儿》与《大笑江湖》为虚报票房吵得不可开交,《让子弹飞》又陷入策划网络评论的非议,贺岁电影是一个市场利益喂大的电影妖怪?还是一件中国导演的皇帝新衣?贺岁电影不贺岁,贺岁强档的电影也并不强,即使是在巨大票房利益的迷雾中,国产电影也难掩尴尬。
年年有贺岁,岁岁骂不停。十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贺岁蛋糕越做越大,2010年是中国电影总票房过百亿元的历史性年份。看今年的贺岁电影,陈凯歌依然沉浸在贵族情结里无法自赎,《赵氏孤儿》拍得不够传统不太创新,两头不讨好;冯小刚还没从《唐山大地震》的悲痛里走出来,一部《非诚勿扰2》让人哭笑不得憋得难受;姜文的《让子弹飞》虽然雄起于票房市场,却争议连连毁誉参半。这些贺岁片从老百姓腰包里掏走了钱,有没有给老百姓一个“贺岁”的回报呢?
军阀混战,贺岁换档
“贺岁片”在国外本来是指电影的市场操作手段,例如暑期强档、圣诞假期等特殊时段推出一些符合时令的电影来引爆票房炸弹。这一商业手段进入香港之后,与传统梨园行当的戏班子拜年传统结合在一起,并使用了“贺岁”这个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贺岁片不仅仅是电影界的年末大联欢,同时也是娱乐明星一年来市场号召力的风向标,那时的香港贺岁片秉承大红大紫喜庆热闹的审美传统,追求一家和美团圆的喜庆场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难忘回忆。
1995年,成龙带《红番区》这一贺岁片进入大陆市场轻松获得3000多万元的票房,一下子惊醒了依然处于电影市场低迷期的中国导演,国产贺岁片应运而生。1998年,冯小刚的一部《甲方乙方》以3600万元的票房打败成龙的《我是谁》,从此开启了大陆贺岁片时代,同时也是冯小刚的黄金年代:《没完没了》、《不见不散》等京味幽默作品一直飘红到新世纪,直到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出场,大陆贺岁片才开始了军阀混战的年代。
这些年来,贺岁片不仅仅在过年节庆里给人们带来娱乐,也带来了许多精彩的话题与难忘的桥段,就像春晚的小品每年总能给人留下几句经典台词,从元旦春节一直聊到来年,甚至流传久远。
而在香港,贺岁片早已是明日黄花。如今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图个吉利看个热闹,还要在贺岁电影里看出门道看出内涵,2010年风靡全球的《盗梦空间》上映后,看得懂的人心生优越似乎可以直接进入门萨俱乐部,看不懂的人也不敢说电影不好看。这些年除了画面唯美的《英雄》、极尽奢华之能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贵族范儿的《梅兰芳》与《赵氏孤儿》与贺岁片这一题材完全不搭调,就连擅长京味幽默的冯小刚也早在2004年的《天下无贼》开始转型,《手机》的智慧,《集结号》的悲壮,《非诚勿扰》表面上回归冯氏幽默,实际则包含了同性恋、未婚先孕、性冷淡、婚外恋等等社会热点话题的思考。
好或不好,观众投票
十多年来,贺岁电影市场越做越大,宣传攻势也越来越猛,从最初的海报宣传到现在大大小小的影片发布会,明星到各地与影迷见面,即使从不进电影院,人们也无法逃出贺岁片宣传的五指山。
另一方面,媒体批评与网络评价也对贺岁片的票房与口碑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如果说以前观众们习惯了看宣传,现在观众们则习惯了看网友评价来决定是否要去电影院看大片。陈凯歌的《梅兰芳》与《赵氏孤儿》在电影上映之前宣传火热,能把一大批曾为他的《霸王别姬》迷倒的观众胃口吊起,可是真正上映之后总是很快就遭到非议,既不能叫好也不能叫座,2005年的《无极》更是因为被网友恶搞,闹到打官司的程度。
网络帮助网友们突破投资宣传的迷雾辨识电影的真面目,但网络本身也并不一定就是完全公正透明的,即使排除网络水军的影响,网友很多时候也不一定都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者被淹没在排山倒海的网络声浪里。
也许贺岁片是不是贺岁题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贺岁强档的电影是不是真的好电影。如果不是利用人们这一段时间蜂拥而至的热情,如果离开了贺岁档的电影院,这些电影是否依然是让人回味,让人难忘,这才是问题的根本。还真别欺负观众的审美水平,尽管你看,或者不看,贺岁片就在那里;但是你好,或者不好,那可是关乎品牌的大件事,观众最终会用脚作出投票的。(刘茉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