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戏曲界盛事 京剧史创举(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总结京剧史上这一创举的成功实践:一是真真切切地重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培养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重视”,而是像研究生班这样行之有效的举措。文化“化”人,艺术“养”心。要文化“化”人,创造文化的人须首先有文化;要艺术“养”心,创造艺术的人须首先有境界。优秀的戏曲艺术总是通过养眼养耳进而养心的。养眼养耳乐在一时,既养眼养耳更养心才受用终生。优秀的戏曲艺术须高素质高境界的人才创造。研究生班抓住了这个关键,高举起“德艺双馨”的旗帜,在提升人才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审美艺术修养上下功夫。这是一项高瞻远瞩的人才培养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是扎扎实实地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佳配置和艺术生产力的优化组合。中国戏曲有着丰富的资源。仅“唐三千、宋八百,写不完的三列国”,那剧目就蔚为壮观。听前辈文化学者欧阳中石先生说:他自幼学习奚(啸伯)派,就会100多出戏。如今的当红青年演员,宗何流派,会的戏恐怕不过30出。研究生班高度珍视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对优秀的传统经典剧目和生、旦、净、末、丑各行当各流派的代表性剧目,都一一整理发掘,加工提高,为教学所用。《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完成的460余个剧目和《中国京剧彩霞工程》完成的百余位中、青年京剧演员的代表作品及其专家评点,也都成为教学的珍贵资源。研究生班还充分发挥时代优势,打破地域、院团和戏曲界自身的局限,实现艺术生产力的优化组合和强强联合。首先,研究生之间强强联合,团结协作,互相担当主演和配演,群英荟萃,相映成辉,彼此激励,共攀高峰。观赏由当红老生于魁智、张克、李军、张建国、杜镇杰等联袂演出的《四郎探母》和由李胜素、于魁智、袁慧琴、朱强、舒桐、刘桂娟、管波等联袂演出的新编历史剧《走西口》,你能不为这种艺术生产力的优化组合、百花齐放拍手叫绝!其次,研究生班还注重与中央电视台等现代化强势媒体实行强强联合,戏曲频道的《空中剧院》、《名家名段》等栏目都为研究生们搭建了平台,既把“堂会”办到了寻常百姓家,提升了演员的知名度,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又有效地普及了京剧知识,培养造就了新时代的京剧鉴赏家和观众戏迷。

    三是全面辩证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与创新,是民族戏曲艺术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戏曲史上创立流派的戏曲艺术大师及其传世佳作,无一不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结果。如张(君秋)派表演艺术中,既渗透着对梅、程、尚、荀等前辈大师表演艺术的深刻体验和借鉴继承,又创造着与时俱进的独特鲜活的新鲜内容和形式。没有继承,何来创新?没有创新,继承就失去了活力。所以,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才是最好的继承。对于戏曲艺术,尤其如此。研究生班一方面注重夯实继承的基础,聘请名师亲授传统经典剧目,经常排演观众熟知的经典剧目和不常谋面的传统老戏;另一方面又注重在继承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有计划地对传统经典剧目如《四郎探母》、《赵氏孤儿》和新编历史剧《谢瑶环》等进行整理、加工、提高,有组织地创作新剧目如《走西口》、《郑和下西洋》、《泸水彝山》等。此次汇报演出,就有“花脸经典剧目专场”、“老生经典剧目专场”、“旦角经典剧目专场”、“武戏经典剧目专场”和“经典折子戏专场”、“多剧种折子戏专场”,对继承的重视,可见一斑。

    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成功举办其福荫所及,不独戏曲,而且对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都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其壮举将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写下垂诸后世的闪光篇章。(仲呈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