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广富林遗址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出土大量文物(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出土文物
 
    邻湖而居的广富林文化先民十分重视对湖泊的开发和利用,在东北部湖边地带发现了大范围竹、木建筑遗存,以目前清理和勘探范围推算,其面积约1000平方米。这些竹、木建筑遗存主要有三种形式:西部为较粗的木桩,直径为8厘米~30厘米,成东北—西南向分为两排,两排相距约45厘米。已清理出的8根木桩,每根木桩间距在20厘米~50厘米,其中一根木桩边缘被加工成平面;中部为穿插排列的竹、木桩。从清理完毕的区域可以看出,竹桩为东北—西南向成排分布,木桩夹在成排竹桩之间,与竹桩垂直分布,呈西北—东南向排列。竹桩很细,直径在2厘米~4厘米,底部削尖,直接插到湖泊淤泥中,已清理出10多排,每排长度超过8米,间距在40厘米~80厘米之间。每排内竹桩密集,有的单个排列,有的若干个积聚成簇,最近距离只有4厘米。木桩则较粗,直径大多在8厘米~10厘米,最粗一根直径为26厘米;东部为排列整齐的竹桩,东北—西南向,已清理出3排,每排间距80厘米左右。中间一排最长,已清理出的长度有3.6米,该排内竹桩分布密集,若干根竹桩聚集一起,南部边缘竹桩排列较稀疏。其余两排竹桩仅清理出一小部分,竹桩分布比较稀疏,间距在30厘米以上。在这些竹、木建筑遗存范围内没有发现带榫卯结构的竹、木构件,从其多样的结构形式分析,它们可能具有多种功能,如西部排列整齐的粗木桩可能是干栏式建筑,东部竹桩排列成行,可能与捕捞活动相关,而中部竹、木建筑遗存可能是小码头。在湖边淤积层中,还发现了大量广富林文化陶器残片和兽骨、菱角、碳化稻米等动、植物遗存,充分说明湖边地带也是广富林先民经常活动的区域。

    广富林文化的房址主要分布于发掘区东部和东北部靠近湖岸区域,有地面式建筑和干栏式建筑两种类型,其中地面式建筑在建筑方式和平面形态上又有不同样式。F2位于发掘区东北部,为平地起建的单间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从残存墙体底部分析,该房址东西长1.7米、南北宽2.1米,面积约3.6平方米。门道位于东墙中部,门向朝东,宽0.85米。墙体为用泥搅拌稻草、稻壳并夹筑木骨或竹骨的木(竹)骨泥墙,内壁面平整、光滑,外壁较粗糙。根据东墙整体坍塌现状复原其高度在95厘米以上。居住面经烧烤,较硬,室内未发现明显的烧火痕迹。F3位于发掘区东部,规模最大,为挖基槽起建的三间建筑,每个房间之间有基槽相隔,并不相通。整个建筑的墙体及上部均已不存在,仅残留基槽部分。基槽宽50厘米,深20厘米~40厘米不等,基槽内发现了密集的柱坑,柱坑为不规则圆形,直径20厘米~50厘米之间,柱坑内的木桩已经腐朽。基槽的建造方法是,先挖掘方形槽坑,然后在槽坑内挖掘柱坑,再栽上木桩以起到加固墙体的作用,最后用掺有红烧土块的花土将基槽和柱坑填实。房屋平面为“刀”形,三个房间南墙相连,而东间北墙向南缩进80厘米。从残存基槽推算,房址总长17.9米,西、中两间宽3.6米,东间宽2.3米。单个房间面积较大,最大的西间面积在12.3平方米。各间南墙均有一个门道,朝向西南,在西间北墙的东部也开了一处门道,直通屋外的厨房。厨房布局比较清楚,西间北墙外放置了鼎、罐、瓮等炊器和盛储器,这些陶器应是厨房用品,被整体压塌,紧贴墙体成排排列。中间北墙外发现了烧烤硬面和烧灰痕迹,在烧烤面上还摆放一个可能用来放置炊器的石块,此处可能是灶。从烧烤面两侧发现的两个柱洞分析,灶间上还搭了棚子。F1位于发掘区东南部,为平地起建的近椭圆形单间建筑,南北长2.4米,东西宽2.3米,墙体及上部结构已不存在,在居住面上放置压塌的陶瓮和钵形釜。该房址面积较小,在居住面上也没有发现烧火痕迹,可能是一间储藏室。此外,还发现了两处干栏式建筑,一处位于发掘区西部,共发现28个成排的柱洞,坑口多为圆形,少量形状不规则,深13厘米~20厘米左右,个别柱洞底部垫有石块。另一处位于发掘区中部偏东,呈西南-东北向分为两排,柱坑直径15厘米~30厘米,深约40厘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