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化苦旅:我们唐诗之路(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结束行走的脚步,翻阅以前的采访笔记,重读一年来的每一篇报道,荒烟古道、旧人往事、岁月变迁……可以说,如此重大的一个题材,如此伟大的一条古道,走过以后的我们,倍感它的分量。

    去年3月22日,本报“新周刊”推出“重走唐诗之路”系列文章,从柯桥开篇,到12月13日至新昌石梁收笔,我们差不多行走了一年,共采写体验式报道20篇,计8万余字。这些文字既有记者的现场考察,又有史料的挖掘穿插,还有我们的思考体悟,努力做到可读有味,算是对文化随笔的一次集体尝试,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我们有幸跨越千年时空,领受一代唐人的文化熏陶和精神洗礼。


    重走唐诗之路,就像一部电视连续剧,脉络清晰,情节丰富,精彩纷呈,充满悬念。从柯桥古镇,到梦中镜湖,从宛委禹穴,到越国府山;进入上虞,一路上则是诗剑风流的称山,孝感动天的曹娥,谢安再起的东山,小江驿边的窑址;进入古人的梦中剡溪,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湮没于历史深处的始宁,诗情回荡的嶀浦,雪夜访戴的剡溪,寂寞千年的剡山,书圣遗墨的金庭。而新昌则是唐诗之路的精华篇章,我们抒写了散发文化鱼腥的南岩,堪比香山佛国的石城,招徕非常之人的沃洲,诗仙一生萦怀的天姥;天台是唐诗之路的终结之地,可资观照的文化遗迹很多,我们重点拜访了江南名刹国清寺,道教重地天台山,穿石而过的石梁瀑。可以说,每一站都留下了一个王朝的背影,凝结了一代文人的墨痕。它们那么厚重,说不完,也道不尽。

    一路上,也留下了我们的点滴印记。期间还有不少“历险”的经历。譬如,在仙岩瀑布,记者曾失足滑下潭里;在艇湖塔上,又差点热得晕厥;敕书岭上,苦撑苦熬;将军石上,两股颤颤……

    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在嵊州的金庭。在查阅有关史料时,发现有人提出王羲之晚年的隐居地不在大家现在熟知的金庭观,而在与金庭观毗邻的王罕岭,这无疑让记者既惊讶又疑惑。因为之前关于书圣辞官隐退后的去处包括其墓地,有多种说法,如兰亭说,云门说,苎萝说等,后来普遍认定是在金庭,但眼下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并且业已引发新一轮的学术争议。为探个究竟,我们决定亲自探访。

    天气酷热,去时已近中午。在外湾村下车后,我们就沿着山村狭窄的小路往传说中真正的“金庭观”行进。虽然在山区,但这里的村路山道,几乎全无遮荫,走了半个小时到达里湾村时,人快中暑。王罕岭绵长而荒秃,丝毫没有遮挡之处,而天空时有大朵灰云飘来,我们为暴雨将至而担心。刚在村里稍作停歇,为了找到传说中书圣练字作赋的地方,我们又转身往回走,去三里外的龙潭岗。到达岗下,真要把人看趴下,岗既陡峭,野草又兴,连一条可供攀登的小路都没有。无奈之下,只好在民间剡文化研究者徐国兆先生的带领下,勉强从一条荆榛密布、十分陡峭的灌木丛里往上钻。担心有蛇,记者们人手一根木棍,既可劈山开路,驱赶蛇虫,累时又可作拄杖之用。勉强爬到岗顶,已经连说话的气力都没了,全身发烫发冷……

    一年中,我们转辗于人迹罕至的荒烟古道,为的就是尽可能触摸历史深处的唐诗之路。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