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仁义礼信不是真道德? 看儒道两家思想的分水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人的“道德”存在何处
人为何有“道德”?“道德”存在于何处?道德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文自觉。
现代科学认为人的生命只有“有形”的身体,但古代道家及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有“三宝”:精、气、神。
“精”是有形的,低层次的,相当于万物的物类精华;“气”是一种能量,属于无形,是万物活动的来源;“神”又称为“元神”,属于无形而有灵的最高层次,是人真正的主宰,而大脑只是受“元神”支配的载体。
人的“道德”就是存在于人的“元神”中,人的“元神”与神灵一样,都是神圣、纯真、善良的。人因为有“元神”,所以才有“道德”,有怜悯之心,善良之心,博爱之心、公平正义之心。
二、人既有“道德”,为何还会作恶
或问,人既然有“道德”,有神圣、善良的心,为什么还会做坏事,呈现丑陋,甚至有时比禽兽还不如呢?因为人同时拥有善良的“先天的我”与丑恶的“后天的我”。
“先天的我”就是人的“元神”,是真正的自我,是来自神灵的世界,所以是神圣、纯真、善良的。
而“后天的我”就是“仁义礼信”之“伎巧”,是后天所形成不好的观念与思想,是自私、邪恶、不善的。
善良的人少伎巧,所以很能表现出“元神”善良的本性,就像阳光普照,显现出生命的光辉;相反的,邪恶的人多伎巧,因此埋没了“元神”善良的本性,就像乌云蔽日,呈现黑暗、丑恶。老子总结道:“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三、老子《道德经》是教人修炼
老子在《道德经》讲到人是“宇宙四大”之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为什么老子要将“人”与道、天、地并列为“四大”呢?这显示人的地位崇高,远远超过动物。因为人的本性有圣洁美好的“神”的灵动,人才会修炼,而动物是不能修成神灵的。
老子是道家修炼得道的“真人”(俗称神仙),老子传《道德经》不是用来研究哲学的,是教人修炼成“真”、“返本归真”,去除后天不好的思想(后天的我),回归纯真、善良的“先天的我”,通达“元神”的境地。“道德”修为因此才是人生最大的存在意义。
四、“道德”如何修炼
《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追求公平意识、与天地共性是道德修为的必然结果。
老子的“道”是超验的,自然的、直向性的,涉及意识的超越活动及状态。
“德”则是先验的,先于感性经验的,或独立于感性经验的,指代理想。
而“仁义礼信”在老子看来全是现实经验的总结,是相对的、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正言若反的、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的东西。这是“伎巧”的产物,为儒家所津津乐道,为老子所不屑一顾而摈弃。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一观念正是道儒二家学说的分水岭。反其道而行,道隐德失,此时蛮举“各主其位”、坚守不越位之礼,顽固不化最终导致祸国殃民乱于世!
(古越中兴 原题:道家“道德”的来源及存在观 本文由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供稿 刊载本文只为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