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一碗热汤里的人情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网易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魏晋时代人风流,曹操以下,建安诸子竹林七贤,一概风流倜傥,玉树临风。酒不缺,却少口吃的。匈奴献曹操一盒酥,杨修就率诸将给吃了,可见那时连酥糖不多。魏晋时把面条叫汤饼,估计也就是水煮囫囵面,吃个混饱。
都说我国饮食文明甲于天下,确是真的。我国八大菜系、满汉全席,细点小馔,气象万千。比起西方人单调的只烹不调,简直是神仙日子。袁枚《随园食单》里细说鱼翅海参,李渔《闲情偶寄》里大谈酒鱼茶肉,学问海去了。只不过,士大夫究竟是士大夫,小民百姓临头来怕是品不出鱼翅发得好不好,海参是否弹牙汁浓。爸爸说起小时候,一碗汤好不好,就一个标准:这汤浓不浓。
老一辈人怀旧,吃饭时还常教导我们:喝汤时要溜边沉底,轻捞慢起。像我这种怕鱼刺的,喝鱼汤时每每纳闷:躲鱼肉还来不及,干嘛还沉底缓捞呢?那时还没挨过饿。出门一多,到处走走,饿过几顿后明白了。老一辈人吃不着什么好的,就指望一碗热汤,汤里有菜有肉,熬出浓汁来,咸一咸嘴,填填肚子。这就像《水浒》里宋江在那里满口“加辣点红白鱼汤”,完全不理解牛肉牛筋、劲道老酒对行走江湖的好汉们,有多大的帮助。阮小二等说话:“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苍生何辜,无非吃口饱的,喝口暖的。什么封妻荫子流芳后世,宋押司是永远不懂梁山兄弟的心了。
小时候去乡下陪爷爷奶奶,偶尔还能见到有投亲不着,乞点东西吃的。乡下人怕羞,只问能不能要碗汤喝。奶奶盛了浓浓一碗青菜豆腐汤,对面就能掉下泪来。江南不比北方,面食就汤的不多。汤一般尚清淡,味不重。但到了冬天,爸妈偷懒,还是会拿出爷爷奶奶当年的手艺,做一大劐白菜肉丝汤,熬得滚浓稀烂,配白米饭吃,不忘加一些辣祛寒。大冬天一碗热汤,比凉的卤肉荤菜还得人心。一碗汤上来,没喝,热腾腾的感觉先有了。
传闻南方的某些老字号,一锅汤百年不灭,日夜填薪的燃着煮着,味道极厚。融了不知多少大料,煲了不知多少老汤。那是无价之宝,譬如卤味铺的百年老汁、酒家地窖的百年老酒一般。那汤是给行家里手品的。内行一品,就能嗅出这汤的好坏、用料多少、火候程度之类。那就像是建筑大师看房子,一眼看出风格体式,随手把鸟笼挂上就步月于庭的逍遥劲儿。然而天下寒士太多,要的不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而是茅屋广厦千万间,求个庇护的地方。我辈俗人,扑个地方喝一碗汤,吃几块肉,暖和过来了,这才是正道。汤是这样一种东西:不算正餐,可俭可奢,是最有效的解寒、去饥的解决方法。欧洲人餐前喝碗玉米汤之类算做开胃,估计很难理解一碗汤对东方民族的重要性。俄罗斯人和东欧人就比较爽利,逢到饥寒交迫,直接喝烧酒甜酒了事。烈性而少了人情味。
10月末天风骤起,夏季余温踢走,秋凉豁然而止。冷了之后,才发觉特别易饿。房间里储藏的蛋糕、点心等吃到肚里,像泥牛入海,真怕胃成了无底洞。出门去走街,面包店、熟食铺、披萨店、自助餐之类的没勾起食欲来,可是走到麻辣烫、拉面馆这类地方就走不动道了。非得进去,就热辣辣的汤吃点什么。干净不干净、优雅不优雅的在次,那厚厚的浓味滚汤,一口口烫着舌头和嘴,咕咚一口咽下去,肚子里豁然就暖起来,背上一阵舒服的发痒。这就足以让人享受的了。
自然也有蒲松龄的例子,煮了绿豆汤在路边请人喝,以讹诈故事素材。也有徐克《青蛇》里,白蛇王祖贤拿西湖牛肉羹去勾搭许仙的妖娆情节。只不过,那些汤或者少了温热,或者少了稠浓。中国历代多的是这样的故事:外面大雪纷飞,主人在家闲坐,吃一碗料粗味浓的汤。听到有人敲门,大声道:“饥寒交迫,求一碗汤水喝!”千金相救之类的故事属于传说,穷帮穷才符合绝大多数的例子。主人开门,客人闯进,泼了斗笠上的雪,主人送上一碗热汤来。这是典型的中国故事:对独行寒夜、饥寒交迫而又无可奈何者,最富有人情味和最实在的,无非是有一碗热汤喝。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