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学啥时成了圈里人的文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当下的文学研讨会多如牛毛。粗略算来,我在北京每年都要参加二十几场,每场的内容各有不同,但形式都差不多。平心而论,在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好多会都流于形式,不论是对于主办者,还是被研讨者,从中几乎得不到任何有益的帮助。以我的观察,出席会议的领导者——即主席台上坐着的人,大多数人是不看书的,讲的都是些冠冕堂皇的客气话、套话。而所谓的评论家、专家也大多不怎么认真,绝少有真知灼见的,常常是会议开到一半就中途退场了。至于是接着赶场,还是奔赴饭局,那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要问个中原因,主要是这种研讨会大都是圈里人的活动,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井井有条,按规矩出牌。 


  对此,中央领导和各级文艺领导部门,甚至作家、评论家都不止一次地呼吁,要加强文艺批评的力度,不能搞人情评论、金钱评论。但几年过去了,问题还是那么个问题,事情还是这么个事情,丝毫没有明显的改变。


  忽一日,作家周明给我打来电话,约我参加陕西乡党吴建斌的长篇小说座谈会。我说作者我不熟悉,也没看过他的小说,我就不去了。周明说,下午通过特快专递给你送去长篇小说《海之子》,你看看吧,很有意思。于是,我利用半个晚上大致翻阅了这部小说,确实如周明所说,非常值得看。吴建斌不是专业作家,现任香港某中资企业董事、财务总监。此前已经出版过长篇小说《海之魂》、《海之龙》、《老板迷离》和有关职业经验的《财务智慧》一书。 


  出席吴建斌长篇小说研讨会的名家很多,如邓友梅、梁衡、阎纲、柳萌、雷抒雁、王宗仁、雷达、梁鸿鹰、曾镇南等,甚至连一向很少参加研讨活动的著名作家梁晓声也来了。我注意到,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和梁晓声在发言中,都提到了怎样看待圈外人的文学创作问题。他们的意思是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文学逐渐成了圈内人的文学。对于网络文学和体制之外人的写作,一直比较轻视,或者说是鞭长莫及,爱莫能助。但通过阅读吴建斌的作品,你会感到生活在一线的作家作品内容非常生动,绝不像专业作家们在室内空想的作品,跟生活有较大的隔膜和距离。


  中宣部文艺局的文艺评论家梁鸿鹰在发言中提出,文学被专业化、窄化,以至于名人化,这显然是文学的死穴。我注意到,关于文学的专业化、学者化与业余化,最近常常成为文学讨论的话题。一方面,要提倡精品力作,让文学走出国门;另一方面,还要让文学回归社会,成为普通读者的精神食粮。我以为,这二者并不是对立关系,回溯中外文学史,大凡经典的作品,最终都是大众化的。如《安娜·卡列尼娜》、《简·爱》、《红楼梦》、《三国演义》。如今,有相当多的专业和准专业作家,他们把写作的目标总是盯在评奖上,发表在某几家大刊上,而听不到读者的真实反映,甚至看不到已然偏离文学规律的创作现实和倾向,结果越走越远。


  名气对于一个人固然重要,但聪明的读者是不看你在圈子里是否有名。他花钱购买的书刊要物有所值,一是要满足娱乐消遣的需要,二是要满足审美的需要。前些时同著名作家陈建功到天津为文化杯全国文化系统“梁斌小说奖”获奖作家颁奖,陈建功在颁奖仪式上说,他二十几岁在京西煤矿挖煤时曾想,什么时候不挖煤光看小说多好。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在他写过、看过无数的小说后,他突然又萌发了要是每天不看小说,能到井下挖煤该有多好的感慨。这前后近四十年的变化,既表明当年人们对文学是多么的渴望,又折射出人们对当代文学是多么失望。


  当然,我们对当代文学的失望,绝不能全都归咎于文学成了圈子。综观社会各界,哪个地方没有圈子,但文学不能变成圈子里的创作。人一旦进了圈子,即使你的思想是自由的,但你也身不由己。因此,我们的文学要想真正地发展与繁荣,不论是什么样的作家,都不要整天活在圈子里。人在圈子,如同野畜变成了家畜,虽然模样好看了,体重增加了,但却丢失了物种的本性。没有了本性,也就没有了本质。(乌 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