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冷静面对少儿经典诵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升温,儿童读经运动也逐步热起来,不仅周末的国学班学生日益增多,愈来愈多的中小学校也已开始把国学或经典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与此同时,还有不少人对儿童读经持有异议。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是什么、为什么以及该如何读经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来,有些问题或许只有随着读经实践的发展才能获得较合理的解答。要对这些问题予以合理的回答,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立场对儿童读经持一种积极和理智的态度来理解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确保儿童读经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前提。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合理态度来看待儿童读经呢?
  首先,应将儿童读经当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借着西方强大资本势力的扩张向世界各国大举进犯,各国民族文化都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而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和精神之根本体现的文化一旦消亡,其走向没落的可怕性远甚于亡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构成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使命。从这一角度看,应把儿童读经理解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予以积极的支持和倡导。经典可谓是民族文化的灵魂。西方人可以教孩子从小读圣经,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教孩子读四书五经呢?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文中曾指出:“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其次,应看到传统经典对于文明发展和现代人之人格发展的重要性。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经典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不适合现时代,因而没有必要学习和继承,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忽视了文化发展的历史性,忽视了文化经典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对时代的超越性和永恒性,看不到传统经典对于现代人的智慧、人格等多方面发展仍有重要的意义。像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忠恕之道,是西方人公认的黄金道德律,像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经》两千年来为世人推崇,至今仍是国内外学者反复研究的经典。曾获诺贝尔奖的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承认其科学发现的灵感来源于少年时代读过的《庄子》。中国古代的儒墨道法医等诸子百家留下了极多的宝贵文化财富,外国人都十分重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又有什么理由不予以重视呢?
  第三,应将儿童读经看作是在全社会加强道德教育、培育文明礼仪的途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最为重视以忠孝仁义为要目的道德教育,而这恰恰是这几代中国人所欠缺的,因而儒家经典的诵读对于弥补当代国人道德教育在根基上的不足、贯彻“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显然有着重要意义。像《弟子规》突出强调了孝亲尊师的精神,这方面不少成年人都做不好。不仅是老师,家长也应配合孩子读经,以身作则,将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等做人的道理和礼仪现身说法地教给孩子。
  第四,应将儿童读经作为一个长期、可持续的素质教育工程来建设。不能像过去搞政治运动那样跟风式地搞读经运动,只重形式不重内容,那样的读经是哗众取宠,不可能持久。读经工程要收到实效、有可持续性,就必须合乎教育规律,讲究科学性、规范性,不能拔苗助长,应循序渐进,并要在读经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予以改进和完善。如可以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智力特点来安排经典诵读课程,对较难的经典应予以白话解说等。有个别学校将《孙子兵法》作为读经课程,显然就不甚合适。应将读经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学习时间、考核程度等方面合理安排好读经课程与必修考试课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成为学生加重的负担,也不能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应设法加大传统经典内容在语文课中的比重。《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指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读经工程重在心灵教育和智慧开发,因而有着非功利性的素质教育的品格,长期坚持下去也有利于弥补目前应试教育过于功利化的缺陷。
    作者:毛世英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