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历史可以被"空白化"吗?只会加倍引起人们的探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据报道,今春新学期开始,阿富汗的高中生将收到新历史教科书。在阿富汗政府发行的这一系列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只讲到1973年,其后的40年是一片空白,抗苏战争、穆斯林游击队、塔利班或美军入侵等,都没有提及。
报道说,阿富汗领导层目前正努力促进单一国家认同,喀布尔方面称,本国近40年的当代史极具争议。阿富汗众多政府官员认为,这部新历史教科书将成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最好工具之一,它给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提供了新的历史观。教育部长瓦尔达克说:“最近的历史会撕裂我们的国家,我们要以此前的伟大历史为基础,把我们凝聚到一起。”
这样的“历史观”,其“著作权”好像属于我们中国:过五关斩六将是“伟大”的历史,走麦城是不“伟大”的历史;“伟大的历史”要大书特书,因为“伟大的历史”能激发“自豪感”,产生“凝聚力”;不“伟大”的历史能不提就不提,回避不了就含糊其词,或加以改写、“整容”,让它变得好看些。看来这种心理也是一种“普世价值”。
但问题仍然存在。一段刚刚发生过的历史,在教科书上可以成为空白,但是,在人们的记忆中,在各种言说中,也会是空白吗?“最近的历史会撕裂我们的国家”,这个表述自身就包含了一个矛盾:这段历史还没有成为过去,还活在现实生活中,还对今天的生活产生作用——一边承认这段历史的存在,一边又设法让它变成空白。
“空白”的历史,会加倍引起后来人们探究、填补“空白”的欲望。大凡官修历史的空白,往往会由民间的口述历史填补。只是,作为事实的历史过去后,对历史的描述(包括教科书)就会出现差异;“空白”期愈长、差别就愈大,离真实的历史就愈远;对历史的描述和了解就愈是容易出现分歧,也就是说,空白的历史会人为地造成历史观的混乱。目前,在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存在诸多分歧,其中一些,与未能真实记录历史,或者人们充分获得相关史料有关。历史观的分歧造成立场、观点的分歧,给社会共识乃至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增加了人为的障碍。这也是一种“撕裂”,迫使后人为不“伟大”的历史付出本来可以避免的代价。
因为不够“伟大”而改写、涂抹历史,或者让历史空白化,这种动机尚能容忍,还有一种不能容忍的动机是:为了一己(一国或一集团、一族群等)之利,制造历史谎言,逃避历史责任。1940年,二战期间,苏联军队在卡廷森林中杀害了约2.2万多名(一说“上万名”)波兰官兵和其他波兰人 ,然后却谎称这是纳粹德国制造的惨案。这个谎言被写进官方历史。1990年4月,苏联首次承认卡廷事件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但未公开全部真相。1992年10月,俄罗斯把卡廷事件的绝密档案复印件转交波方,卡廷惨案才真相大白。2010年11月26日,俄罗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对卡廷事件作出结论,声明斯大林和时任其他苏联领导人直接下令,屠杀上万波兰人,制造了卡廷惨剧。苏联入侵、瓜分波兰,造成了波兰人民的苦难,卡廷惨案后伪造历史谎言,加深了波兰人民的创伤,苏联解体后,波兰倒向西方阵营,直接给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造成了安全压力。可见,掩盖不光彩的历史,并没有带来任何好处。
在某种情形之下,在当时看来,改写历史或许有各种“不得不”如此的理由或原因(原因不一定是理由,理由并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原因),但是,事后无不为之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这是不容改变的历史的法则。只是,真正为之付出代价,个人生活遭到破坏的,多数是无辜平民。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