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吊瓶班”vs“赤膊班”:究竟为啥“瓶”“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5月8日晚,广东一学校群男半裸苦读照被传上微博。不到一天,转发过千。网友“@飞不高的小蜜蜂”写道:“东莞某班高三学子为迎战高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在酷热天气下仍坚守学习岗位,全体赤膊上阵,笑对炎热,任凭闷热逼人,汗水挥洒,只为战胜高考!”(《百度》5月12日)
记得曾经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想不到今年高考还是应试教育,我们90后的孩子们为了高考“吊瓶班”+“赤膊班”,虽然现在高考升学率有70%以后,但依然需要兢兢业业,刻苦风斗,但很多时间查强如意,次事发生之后,很多公众感觉孩子很累,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笔者不懂!!
前有“吊瓶班”,今现“赤膊班”,将高考的丛林生态浓缩眼底。无论是赞还是贬,或许不去过多解读,才更有益于他们轻装前行。无论是被指围着高考指挥棒转,还是被责唯升学率是瞻,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现代社会形态中,高考是人们向上流动的管道,而且是相对显性的公平竞争。“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赤膊班”所表现出的认真,或许带有戏说的仪式感,但它所透露的信息表达却让人叹服:拼爹不如自己拼。但是,与“吊瓶班”不同的是,“赤膊班”更值得我们竖大拇指。这是为了啥?其实效果都是一样的。
“吊瓶班”也好,“赤膊班”也罢,在一个宽容的社会及现实背景下,其中都所蕴含着积极意义:自觉地为达到阶段性彼岸而奋斗。“吊瓶班”是又一个应试教育下的另类风景。学生打氨基酸,有的可能是确实身体欠佳,需要补充一下能量。“赤膊班”还可以如是解读,即一种集体情绪的宣泄,让学子们可以苦中作乐,更为放松地前行。
“吊瓶班”走了,“赤膊班”来了,这是高三学生临近高考备战迎考的真实写照。可以说,高三班级出现“吊瓶班”和“赤膊班”是一种不正常景象。这些孩子为啥如此“瓶”“膊”?难道非考上重点大学才罢休吗?可以说,这些学生们是在超前透支自己的体力和潜能。这样的超负荷学习继续下去,不知孩子们的体力和心理还能支撑到何时?
高考从“黑色七月”变成“黑色六月”,之所以把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考虑到了七月份天气的炎热,想不到我们孩子依然如此辛苦,甚至比自己的父辈更加刻苦,更加“瓶”“膊”,其实有这样必要吗?若有必要就是老师的应试指挥棒,导致今天的孩子还有“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值得教育部门思考并反思!(醉江南 中国网专家博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