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消失文物多毁于建设? 谁来抚平历史的创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学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目前一些地方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例如,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法人刻意规避考古调查勘探而进行工程施工,造成文物损毁消失;有些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对文物过度利用,甚至为建设旅游景区而损坏文物。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一些地方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报告中反映出来的目前我国文物保护中的种种问题,不禁让我们沉思,尤其“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更教人扼腕叹息。这一惊人的结论,尽管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但我们却可以想象得出,那一处处古村落、那一幢幢古建筑、那一个个古遗迹,是怎样在巨大的推土机下灰飞烟灭,被永久埋葬的。
“巨大的推土机”——这难道不是一种力量的隐喻?这种力量,往往是打着所谓“文化建设”的旗号而主导的文化非理性行为,它是没有历史和文化作为核心思维的弃“旧”图“新”,它的逻辑是只看到了所谓快速发展、大兴土木的短期利益,是那些无知无识者为了追求所谓“政绩”的意志冲动。
当下,文物保护问题已是十分迫切。不少名人故居、历史遗存、历史建筑,有的在“维修性拆除”或者“保护性拆除”的幌子下惨遭破坏,有的成为商品变卖。这些文物事件无不牵动各方神经,受到文化专家、学者和网友的批评和反对,人们呼吁坚持保护文物的历史样式,这也折射出社会生活中,文化界、文物界具有文物保护意识和历史自觉、文化自觉的重要。
有人说得好:一个没有故宫、天坛和颐和园的北京,将会损失多少魅力?难以想象,一个没有大小雁塔和城墙的西安,将会有着怎样的天际线?正是这些在寻常巷陌邂逅的飞檐,在市井坊巷偶遇的照壁,让这里成为北京、成为西安,让这里是中国,而不是其他城市、其他国家。文物的失落,就是一段文明的逝去,一段历史的“残缺”。所以,文物的消失、毁弃,无异于历史和文化的一场劫难,而这样的文化“伤痛”,我们该去怎样抚平?我们又该怎样弥补这历史的“残缺”?(杜浩 )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