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化垃圾”论,可以休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红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继阎崇年之后,CCTV2006年又将易中天、纪连海、王立群和于丹等学者,相继推上了“百家讲坛”。传统文化典籍阅读,如“离离原上草”,短时间就风靡江南塞北;易中天、纪连海、王立群、于丹等人之书籍,刹那间“洛阳纸贵”。尤其是于丹教授开讲《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风头盖过了易中天之后,各类传媒上叫好称颂雀起,垢病詈骂之声也甚嚣尘上,比较典型是一篇题为《于丹,一个捡拾文化垃圾的智者》文字。
  
  于丹,不就是讲了自己研读《论语》和《庄子》的心得吗?对于丹所讲的心得,无论就内容和方式,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有不同的评价;对于丹讲演中的差错或口误,提出具体地批评,是成人之美。但斥之为“捡拾文化垃圾”,实在偏激。如果《论语》和《庄子》都是“文化垃圾”的话,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典籍还能举出不是垃圾的吗?
  
  《论语》、《庄子》等先秦古籍,不仅记录了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先人生存的片断场景,记载了先人心灵的思索、疑惑、恐惧、渴望,也汇集了先人之智慧。这些思索与智慧启迪着后人,在后人求生存图发展的多项社会实践中,化为拼搏动力和拼搏技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诸子争鸣。动荡的社会变革,激荡着先人的思想意识,形成了百家争鸣之局面,也开创了中华民族文化灿烂的先河。百家诸子留下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旬子》《韩非子》等古文典籍,二千多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物质生活及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这些古文典籍,内中有糟粕,但更多的是中华民族先人智慧与思想的结晶。经过几千年发展,这些古文典籍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们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有重大影响。这些古文典籍,也是今天的炎黄子孙享用着的精神财富,而不是“文化垃圾”。身受传统文化熏染的当代中国人,不能数典望祖.
  
  地球上的其他人类又是怎样看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呢?据环球时报2007年2月22日报道:近两年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要推广,而是各国的大学争着要办,挡都挡不住”。当众多的外国人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世界各地争先恐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时,本国媒体上竟出现了“文化垃圾”论,岂不令国人汗颜!
  
  21世纪中华民族的发展在加速,发展进程中许多复杂的矛盾需要化解。既重视外国科学的思想与经验,也不忽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使二者融会贯通,才有创新的活力,才能形成最大的民族合力,才能稳步地繁荣昌盛。看不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斥责为“文化垃圾”的观点,误人误己误国家。
  
  浩瀚的长江,是广袤山川涓涓细流和众多支流汇聚而成;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如长江一样,也是由涓涓细流和众多支流汇聚、碰撞、交融所形成,儒、道、释三大支流交汇后,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毛泽东曾经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儒家的《论语》、道家的《庄子》,乃至释家的一些思想精粹都值得我们当代中国人学习和借鉴。“文化垃圾”论的出现,更表明了:当代中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得远远不够!
  
  对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不够,既有当代人对传统文化认识错误之原因,也有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典籍古文,毕竟形成于二千多年前。这些典籍的载体毕竟是古代汉语——古代中国字。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着;人类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也是如此;汉语与中国字自然不可能是一成而不变。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国字,与春秋战国时的中国字,无论是字体还是内在的含义,均有很多的差异。《论语》《庄子》形成之初的文字,是指包括大篆在内的文字,含有金文、甲骨文和大篆等字体。受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物质条件所限,春秋战国时我们的先人,只能将表达思想意识古汉字刻划在竹片兽骨青铜器皿上。简陋的物质条件,制约着春秋战国先人表达自己思想意识的文字必须简约。所以,春秋战国时的中国文字,是字简意赅,一个方块的汉字,便包涵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一个整体观念;一段文字中,同一个汉字,是多义并存,同一个汉字,通过假借、转注的作用,又包涵着另外几个观念.不象现代汉语,要用好几个,甚至一二十个字,才表达出一个观念。因此,二千多年后的当代人读这些古文,难免会增加不少思索和查阅《词源》《辞海》的麻烦,减缓理解的效率,多耗费时光.
  
  互联网时代的于丹教授,通过对《论语》《庄子》这些古文典籍潜心地阅读及思索,用当代人易懂的语言和事例,将自己的心得,捧献给世人,有助于当代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典籍的阅读和理解。于丹教授在CCTV-10百家讲坛上的“心语”,既没曲解这些文化典籍的本意,也没“忽悠”芸芸众生之用意。对数百上千万的“百家讲坛”观众来说,于丹教授的“心语”,节省了阅读这些典籍的时间,增强了对这些古文的理解,更理性地了解自己,有助于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于丹的书,一上市销售量就突破上百万册;每天中午12点45分,不计其数的观众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收看她的“《论语》及《庄子》心得”;这不计其数的国人再无聊,也不至于是在“捡拾文化垃圾”吧?
  
  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同。外国的精神财富,如法兰西的伏尔泰、狄德罗、巴尔扎克、雨果、左拉……德意志的马克思、康德、黑格尔、尼采、海涅、歌德……俄罗斯的列宁、别林斯基、屠格涅夫、普希金、契可夫、普列汉诺夫……英国的斯密、培根、莎士比亚、狄更斯……美国的潘恩、富兰克林、欧亨利、海明威……这些外民族大师的优秀作品,不经过中国语言翻译家的加工,又有多少人中国人能汲取那么多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呢?
  
  记载着外民族的精神财富的外文,大多数中国人是读不进去的。但经过翻译辛勤劳动,翻译成中文后,大多数的中国人,才能受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论语》之类的典籍古文,对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也是要经过“翻译”加工的。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王立群、马瑞芳、隋丽娟等先生所从事的,正是这样辛苦的“翻译”工作。他们的幕后劳动之辛苦,很少有人能体会到。他们在社会大众的渴望中,走上百家讲坛,传播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可惜,在物欲浮躁空气迷漫的学术界,象于丹、易中天这样的学者还是太少。于丹——多乎哉?不多矣!
  
  作为当代的学者,于丹等先生不是在“捡拾文化垃圾”,而是利用自己的学识,为中华民族的稳步发展,尽着自己的绵帛之力。他们的辛勤劳动,已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喝彩——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王立群等人书籍,一直位居新书排行榜的前列,就是最好的证明。
  
  “誉满天下,谤亦随之”,这是千古名言。“文化垃圾”论,可以休矣。
    
    作者:秋浦河





 
关键词: 垃圾 文化 专家点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