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港刊:中华文化融解“去中”寒流 台湾“失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最新一期的香港《亚洲周刊》报道指出,“国学超女”于丹和“历史超男”易中天激活了冬眠已久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与近年香港、台湾及新加坡等地方兴未艾的“中国风”互为呼应,悄然融解台湾当局正在进行的“去中国化”寒流,展现中华文化普及化、年轻化、生活化及多元化的最新路径。原文摘录如下:
“当于丹遇上三国,当《论语》遇上三国……就会擦出智慧的火花,点燃文化的火炬,照亮香港的阅读版图,也照亮了中国现代化的版图……”这是悬挂在香港大会堂的海报,吸引了逾千读者听众前来。一个讨论中国经典文化的讲座吸引如此多的听众,反映当前中国传统智慧的现代张力。全球华人社会兴起的一股中华文化的力量,正越来越红火,冬眠已久的中华经典被激活,并不断向流行文化的领域延伸。
艺人刘德华也是三国迷,他曾迷上了北京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历史说书,曾经连看四十多个小时没睡觉。他坦言,自己最欣赏有情有义的项羽,他认为项羽重情义,对属下有情,但却能喝敌人的血,对虞姬一往情深。刘德华分析,项羽败在“面子”上,因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自刎而死。看历史看得入迷,刘德华说,将来他也想来说历史,打算亲自讲述广东话版的历史说书,做成DVD分送给香港各学校的图书馆。他从历史故事中看到枭雄争霸,看到人性与政治。此外,他还想演历史上著名的“奇货可居”的吕不韦。
于丹和易中天吸引的不只是成年人。有不少年轻人听着MP3,听着“中国风”歌曲谈“三国”。在易中天眼中,曹操是“奸雄”,是“可爱的奸雄”,是“奸诈而豪雄”,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这是易中天的观点,不过,有青少年读者说,新加坡歌手林俊杰的三国观点也很有意思。林俊杰唱的《曹操》如下:“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啰唆/一心要拿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有台湾和北京的读者呼应:“唱三国观点的歌手可多着呢!于丹喜欢的台湾歌手周杰伦不就唱了《乱弹春秋》,还有TANK乐团唱《三国恋》……”这时,香港有读者说:“我正在期待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之战》,真想看看他如何看待千百年前的三国。”
历史,故事,歌曲,电影,从于丹与易中天的新解,打开大门,吸引无数读者,歌迷,影迷,往历史与文化的时光里探索。“政治是一时的,文化是永远的。”虽然现实环境中,台湾绿营用政治力量“去中国化”,但是民间的文化力量则是细水长流,进而汇成浩浩荡荡的声势,沛然莫之能御。
“激活”文化基因
这场讲座于七月二十二日上午十点半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举行,许多读者一大早就到现场排队,等待进场。十点多,能容纳一千五百人的音乐厅内就已座无虚席。他们之中许多人在十八日到二十一日期间,已经聆听过于丹和易中天的讲演。二十二日,于丹和易中天首次共聚一堂,经典与经典碰撞,名人与名人交锋,以《论语vs三国》为题,相互激荡,妙语如珠,互相调侃,智慧火花盛放。全场听众文化基因都被“激活”出来,文化记忆涌现,现场一片中华文化的激情。
穿越时空,在二零零七年读二千五百年前的《论语》和一千七百年前的“三国”,于丹和易中天各以现代语言解读,拉近了中国人与经典的距离。于丹的《〈论语〉心得》和易中天的《品三国》、不但在二零零七年香港书展上热卖,两人的讲座也大受欢迎。
于丹与易中天彼此交锋,产生奇妙的作用。这是深层的民间社会力量。交叉互换中,挖得更深,往历史往文化的方向走去。于丹认为,今天的《论语》是文化基因,是生活方式,在中国人血液中世代相传。例如,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回答“恕”,以“恕”待人,就是宽恕包容。孔子的思想非常朴素,他一生很穷困,但是他的思想穿透千古尘埃,给我们心灵抚慰和温暖。
于丹表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话耳熟能详。孔子不是文化人的专利,不是象牙塔专属,即使是目不识丁的都知道孔子。《论语》是埋藏在心里的基因,用体温温热它,给我们生命中智慧的激荡。《论语》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我们血液中世代相传。于丹认为,文化生生不息,不停激荡。最好的文化是在大烧杯中重新烧制。这席话引起全场共鸣,赢得热烈掌声。“解读《论语》就是还原经典的朴素意义。我的书取名《〈论语〉心得》,心得就是一个人一心之得,一己所得,千万人有千万人的所得,那么这种心得的延伸,当然要作用于人心。”于丹在她所著的《〈论语〉心得》后记中说,她看《论语》的温度是不烫手也不冰冷,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从孔子到李白再到周杰伦
易中天以现代语言解读三国,引起热烈响应。曹操、关羽、周瑜、诸葛亮、孙权……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空城计……在他的诠释下,活了过来,引起热烈讨论。这段东汉末年的历史,魏、蜀、吴三足鼎立的乱世,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却也因此英雄辈出,龙争虎斗,成就九十年的精采历史。
易中天认为,三国历史的戏剧性,使它成为文学艺术家垂青的对象。充满想象和虚构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史为据,虚虚实实,半真半假。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三种面目、三种形象,一种是正史上记载的“历史形象”;一种是文艺作品里的面目;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易中天直言,历史人物有其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任何人讲历史时,都不可能不涉及这三种意见,正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易中天说,三国时代并非儒学天下,政治人物崇尚法家。他推断当时读《论语》的人不会很多,要等三百六十九年之后,隋文帝设立科举制度,《论语》才变得非常“有用”。
于丹认为,当时有出息的人虽然都去争天下,但读书人也许悄悄读《论语》,就像她在文革时悄悄读《论语》一样,因为读《论语》不一定与社会功利挂钩,也可以在道德上寻求寄托。易中天插嘴:三国时悄悄读《论语》的人,“怎么想到将来《〈论语〉心得》(于丹著)能卖那么多钱?”引来哄堂大笑。
于丹说,易中天谈的“三国”是严谨的历史。她讲的却是“道德取向,文学取向”。她说,曹操虽然是成功的政治家,招贤纳士,平定天下,但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白脸谱永远改不了;关公则永远都红脸,以仁义忠勇形象出现,原因是民间的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不同。
于丹强调,易老师说的是历史的三国,我说文学的三国。于丹还在现场背诵台湾歌手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以及“南拳妈妈”乐团的精采歌词。她说,“南拳妈妈”是那么年轻的一群孩子,他们的话难道跟李白没有呼应吗?“南拳妈妈”在《牡丹江》一歌里唱道:到不了的地方都叫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这不是一种故乡的诠释吗?从孔子到李白到周杰伦、“南拳妈妈”,于丹跨越古今,全场响起会心的掌声和笑声。
台湾有点“失礼”
于丹从中国大陆到香港、新加坡、台湾,都曾和读者做最亲近的接触,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她说,对于传统文化,越是多元选择的社会越是有着神秘的想法,她是提供一个解读的方式,分享朴素、真实的经典心得。
讲解《论语》于丹从来不用做准备,因为“两万多字的《论语》 早已烂熟于心”。原来她四岁就开始与《论语》结缘了。那时, 她和外婆住在一起,学国学的父亲将国学融入生活中,让她很自然地去读书。“一本书,当一个人从四岁到四十岁都在读它的时候 ,就会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了。”香港书展期间,曹操的后代和庄子的后代都有人前来,和易中天、于丹对话,表达感佩。
二十三日晚间于丹在到亚太台商联合总会讲演。刚从台湾赶回香港主持这项盛会的会长潘汉唐有感于台湾的“去中国化”,他在致词时表示:“中国人说‘礼失而求诸野’,像台北市的路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至善、敦化……都是文化的表征;还有孔庙,进入孔庙,中国古圣先贤:孔子、庄子、孟子坐在那里,这是我最喜欢的台北。曾几何时,台湾出了一个千年难见的‘教育部长’杜正胜,现在感觉好像台湾有点‘失礼’。”
潘汉唐说,台语(闽南语)的“失礼”和广东话的“失礼”都是同音,日语也有“失礼”,这表现出儒家文化里,礼仪和天人合一。现在中国大陆开始发扬中华文化,官方推动孔子学院,而民间则有于丹讲《〈论语〉心得》。于丹到台湾演讲时,还有一位可爱的女士(即陈文茜)称她为“擦了口红的孔子”。
潘汉唐的话引起共鸣,全场观众以热烈掌声回应。于丹在这场演讲中从《论语》谈到庄子、李白。谈到李白,她当场背诵诗人余光中的诗:“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对于她也能背诵现代诗,全场听众给予赞佩的掌声。
现场有从台湾来的读者说,于丹的《〈论语〉心得》繁体字版在台湾已印刷十次,还在继续热卖。今年四月底,于丹接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邀请,到台湾讲演时,也是座无虚席,现场就挤得水泄不通,于丹以《论语》的心灵沟通的桥梁,吸引台湾读者。
台湾作家陈文茜即指出,于丹最聪明的是把孔子的《论语》化作“心灵鸡汤”,不只是修身养性的哲学,更是人生可以愉快生活的态度,有点宗教修身的态度。联经出版公司透露,于丹的《庄子心得》也将于九月出繁体字版。(蓝慧)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