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博物馆美术馆利用率低 委员建议拓展为校外课堂(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边是大量社会文化资源未被有效利用,一边是学校苦于课堂教学资源太过单一。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政协委员、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发出呼吁,中小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将美术馆、博物馆拓展为校外课堂。
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正成为学校和博物馆、美术馆等的共同课题。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场馆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资源开发还不够系统,而学校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也缺乏准备。课堂要真正搬进博物馆,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资源利用率低,走马观花效果欠佳
李磊在提案中介绍,上海目前拥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09座,美术馆20座。市、区两级公立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和美术馆除特展和文物保护需要外都实行免费开放,都是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上海有中学754(含高中)座,在校学生约59万;小学764座,在校学生约73万人;中职115座,在校学生约14万人。全市在校中小学生约146万人。但在庞大的中小学生群体中,经常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的却少得可怜,国家花了大量资金建设的文化场馆没有转化为面向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李磊对此表示“十分可惜”。
上海市尚文中学曾针对学生利用校外文化资源情况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社会教育基地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几个较为知名的场馆,而对于绝大多数其实很有内容和科学实践价值的场所并不熟悉。全校仅有6.7%的学生去过昆虫博物馆,7.4%的学生去过上海民防科普教育馆,学生对这些场馆资源知之甚少。另外,虽有近半数学生去过上海博物馆,但大多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尚文中学教师梅守真分析认为,校外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一方面因为这些博物馆、美术馆虽然资源丰富,但是内容过于专业,学生、家长,甚至是教师都看不懂,这无疑打击了学生参观的积极性。而且很多场馆只针对集体参观进行讲解,学校组织类似活动的时候,很多学生挤在一起,讲解效果不尽如人意,站在后面的学生因为听不清楚,就会分神,或自己跑到一边玩,参观效果大受影响。
到博物馆上课,学生收获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梅守真是尚文中学生命科学教师,走进她的办公室,一眼就能看到玻璃柜中陈列着的各种昆虫标本和画满蝴蝶图案的脸谱。梅老师介绍,这些都是学生在昆虫博物馆亲手制作的,在那里,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学科知识,还激发了对于生物的兴趣。
“虽然现在学生教材编写的内容逐渐清晰合理,但是冷冰冰的文字还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梅守真说,“我一直在想,如果能让学生动起来,在实践中了解自然和生物,也许会是另外一种效果。”博物馆资源的有效利用,让梅守真的理想成为了现实,上到节肢动物这一章时,她带着学生走进了昆虫博物馆。
“在教室里上课,老师只能简单地口述什么是动物的‘口器’、结构是怎样的、如何咀嚼食物、如何发出声音等。顶多让学生看着课本上的图片自己展开联想,学习效果不能保证。但在昆虫博物馆里,各种类型的动物口器都有模型,甚至可以模仿昆虫捕食时候的声音和动作,看上去很直观,也很有趣。”梅老师说。博物馆里的尝试,使生命科学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学科之一。
博物馆里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除了到昆虫博物馆,历史课上,老师也会带领学生到中共一大会址参观。几次下来,老师发现很多学生养成了自己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图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作始也简,将毕也矩”,这是一大会址陈列的董必武的一幅字。学生黄星说,当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便把这八个字抄下来带回家查找资料。“结果我不仅知道了这八个字的意思,我还知道这幅字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背景下所写。课堂交流中,我的滔滔不绝让同学们佩服不已。”对于一句话的探究激发了黄星对于历史问题研究的兴趣,让他成为了班上的“小博士”。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拓展了许多课外知识。最难忘的是今年暑假,爷爷从江西到上海来看我,我带他去了中共一大会址,并做了一回小讲解员,让爷爷对我刮目相看。”黄星不无骄傲地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