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4千年前稻谷为何至今完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佛山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抵高明考察,认为古椰贝丘遗址三大疑点待破解
    昨日,著名考古学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一行到古椰贝丘考察,认为该遗址存在诸多疑点亟待破解,建议在整个遗址范围内,划出一条剖面以更好地研究发掘工作中发现的疑问。 
  发掘工作不断有新发现
  除断定古椰贝丘遗址距今已有4500多年外,张忠培此行更多的是对古椰贝丘遗址发掘工作提出疑问:遗址内大小贝壳错层堆积,是否证明当时人类的饮食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一处残缺石器的堆积层是否为当时石器加工场?为何遗存古树根有火烧和砍伐的痕迹?29个桩洞是否为当时屋基?
  自发掘工作开始,古椰贝丘遗址不断有新发现,20余粒保存完好的稻谷,人为加工的木器等物品均为岭南地区首次发现,这使其研究价值倍增。而经去年12月底多名国内知名考古专家论证后,古椰贝丘遗址正式申报“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省考古所也已向省文物部门申请,拟将其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建议划出剖面对比
  然而,本已进入收尾阶段的古椰贝丘遗址发掘工作却遇到了附近村民的干扰。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原本堆积在探方中的贝壳大多已被移走,工作人员在仔细清洗新发掘出的贝壳。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崔勇介绍,由于考古工作须掘开一侧遗址山坡下的泥土路,但村民因为担心影响出行加以阻挠,所以几次相关发掘工作都被迫中断。
  即使如此, 张忠培仍认为,古椰贝丘遗址动植物遗存保存完好,发掘工作的层位划分清晰都是古椰贝丘发掘工作的特色所在,但他同时认为,古椰贝丘发掘工作应继续细化,在整个遗址范围内,划出一条剖面,纵向对比遗址各区域文化层堆积情况,并将史前木桩、柱洞、史前马路等等现象联系起来思考,以更好研究发掘工作中发现的疑问。
  张忠培认为,古椰贝丘遗址亟待保护,在其原址基础上建成广东省第一座具有典型性的古遗址博物馆。他说:“尤其是那些保存完好的稻谷,完全可以作为研究新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珍贵资料。”
  目前,20余粒保存完好的稻谷已送往北京有关机构检测,以确定其为人为种植稻还是野生稻。
  [新闻链接]
  张忠培的三大质疑
  昨日古椰贝丘遗址考察之行,张忠培认为该遗址尚存诸多疑点待破解,主要有三个方面: 
  
  29个柱洞为史前屋基?
  考古发现:
  遗址范围内的山坡上,考古人员发现了29个柱洞,这些柱洞深则30余厘米,浅则10厘米左右,柱洞分布不均,内有一些贝壳和石器出土,考古人员初步认为,这可能为当时屋基。
  质疑1
  这些柱洞究竟是否为当时屋基此时并不能下结论,如为当时屋基,里面为何又堆满了贝壳和石器?稳妥的办法是,应该在山坡乃至整个遗址内划出一条剖面,与其它地遗存加以对比,方能下结论。
  
  残缺石器层为石器加工场?
  考古发现:
  遗址内发现残缺石器的堆积层,该层面积仅为1平方米左右,层内堆积了大量残缺石器,既有砺石之类的磨刀石,也有当时人类削树皮用的石锛,考古人员认为,这极可能是当时的石器加工场。
  质疑2
  能否将此层定为石器加工场,仍需要研究整个遗址的剖面确定,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可以认为,此层应当是与石器加工有关的场所。
  
  大小贝壳为何错层堆积?
  考古发现:
  毗邻水田的遗址处发现,此处的大小贝壳错层堆积,往往是小贝壳层的下一层为大贝壳层,而大贝壳下一层又为小贝壳层,考古人员为此百思不得其解。
  质疑3
  这种形式的堆积可能与当时的季节变化有关,通过研究贝壳的生长规律或许可以破解大小贝壳错层堆积之谜。
  [相关链接]
  古椰贝丘遗址
  考古大事记
  古椰贝丘遗址位于高明区荷城街道古椰村鲤鱼岗,该遗址发现于1986年,1996年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做过考古调查。
  2006年9月,为配合广明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广东省文物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考古专家共发掘面积超过了1000平方米,出土了橄榄、南酸枣和瓜类种子等大量珍贵遗存,野猪、狗、亚洲象、硬骨鱼类等动植物遗存,20余粒保存完好的稻谷,人为加工的木器等物品均为岭南地区首次发现,填补了广东考古的空白。
  去年12月底,高明区有关部门邀请多名国内知名考古专家,参加古椰贝丘遗址专家论证暨新闻发布会。与会专家对高明古椰贝丘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进行了现场论证,并就有关部门对古椰贝丘遗址的保护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申报“2006年度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以及建设广东省第一座贝丘博物馆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计划由此诞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