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肖鹰:批评家每天参加研讨会拿红包是不公正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当下中国文学,无论创作还是批评,面对世界范围内文学话语的竞争,都面临原创力匮乏的问题。文学创作如何面对丰富而驳杂的生活和经验,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发现?文学批评如何有力地介入现实和文化生活,做出富有原创性的探索和论述?昨天上午,叶辛、陈丹燕、赵丽宏、肖鹰、刘慈欣、龙一、郜元宝、夏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应《文学报·新批评》之邀,同席共论“创作与评论如何良性互动”,并得出“作家和批评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应该是相互砥砺,批评家不能随波逐流,而作家也应该有听取各种不同批评声音的雅量”的共识。 
  文学批评中溅出的是
  我们的国民性
  创作和评论如鸟之两翼,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创作、批评与读者之间一直有着良性的互动关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发生了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向,一些卓有成就的批评家从此离开了文学批评的领域,而青年批评家又没有及时补充进来,批评力量因此趋于薄弱。在文学生态和批评生态的这样一种变化中,创作、批评和读者之间有了越来越大的分歧,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密。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表示:“文学批评中溅出的是我们的国民性,或者说胸襟或者说修养。说我们怕跟作家靠在一起,但是读《石头记》、读《儒林外史》的很多总评和分评,真是妙不可言。那个时候的作家和批评家都是非常亲密的关系,他们怎么就能够讲出这样的话来?所以要不要靠近作家,要看这个作家和批评家双方的素养怎么样。所以无论是批评的历史还是批评的理想,最后都归结为我们中国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创作从业人员的整体修养。这个修养不是说读书就可以的,是需要不断的碰撞、在一起练,练多了以后,自然就稍稍有点进步。 ”
  现在文学评论的作品
  普通读者多数没看过
  在第一次参加类似座谈研讨的山西作家、《三体》系列作者刘慈欣眼里,文学评论对他这个从事了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的人而言,是一个极其陌生、极其遥远的东西,文学评论界就像在另一个星球上一样,“我知道它存在,但是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关系。因为我是从事类型文学创作的,目前据我所知在普通人的阅读中,类型文学占的远不止半壁江山,我来自基层,基层大部分的阅读都是类型文学。现在文学评论的作品普通读者包括大学毕业的读者多数没有看过,大部分普通读者看过的类型文学都没有入文学评论的法眼,觉得不值得评论。 ”在刘慈欣看来,目前的文学评论对类型文学的评论规模太小,形不成体系,更谈不上互动,“最后我们的文学评论就变成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了。 ”
  而在文学评论的内容上,刘慈欣提醒,因为类型文学包括科幻小说、武侠小说的特殊性,如果仿照主流文学对现实的描写观察类型文学的话,就会出现一种很大的偏差。
  文学批评
  不应对作家负责
  至于文学评论家的生存状态,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提出了批评家对谁负责的话题:“批评为谁负责?我认为批评不是为作家负责。我们不是作家的奴隶。批评要为读者负责,今天是一个市场经济化的时代,整个文化都在被极端地推向市场,我们现在每年的长篇小说是多少? 4000多部!读者怎么去选择4000多部作品?我们就需要把好的作品告诉他们,在这里就要建立一个面向市场化的文学批评。 ”
  由此,肖鹰更提出文学评论要由报刊媒体来扶持,作家有作协扶持,批评家没有人扶持,他还以自己为例,他所在的清华大学的薪资比较高,还不用那么为稿费斤斤计较。“国外的文学批评为什么那么有信誉? 《纽约时报》发一个书评就可以决定这本书的销量,就是因为国外是专栏作家制,所以批评家应该由报刊媒体扶持,他们首先是对媒体负责,对媒体背后的读者负责。如果我们每天靠参加所谓作家作品的研讨会,拿红包来提高我们的薪酬,就是不公正的,就无法解除那些创作与批评所谓的良性互动。 ” 记者 谢正宜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