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让汉学经典回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香港大学教授单周尧:唐诗宋词必须死记硬背
【白发苍苍的单周尧是香港大学的教授,虽居住在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里,但他坚持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小学生学习《三字经》等经典名著,必须死记硬背,先记下来,长大之后再慢慢理解。】

“在西方人看来,遥远的中国十分神秘。气功、中医、京戏、太极拳……都是他们热衷的对象,汉学在西方越来越受到欢迎,也有不少人研究汉学。”单周尧说,西方人喜欢汉学,是把它当作一件新奇好玩的事物来欣赏,他们无法深入到汉学的核心。只有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传承,在13亿中国人中形成一种集体意识,把汉学深深刻进中国人的骨子里。单周尧举例说,西方人也许可以把《论语》倒背如流,但是他们无法真正理解一个“孝”字。在中国,几岁的孩童也明白“孝”这种传统美德。

单周尧认为,汉学振兴,应该让中国孩子从小就开始背诵经典,“也许有人认为死记硬背不是好的学习方法,可是汉学必须要背。”单周尧说,应该给小学增设汉学课,不干别的,就背《论语》,背唐诗宋词。“孩子肯定无法理解汉学的内容,这是一定的,可是他们背了,就占领了孩子的思想。长大后,他们的阅历和知识丰富了,自然就能领悟汉学精髓。”单周尧说,现在不少孩子的思想完全被日本动漫和韩国偶像剧占领,就是因为缺乏自己的文化思想,“文化殖民很可怕,值得警惕。”

交谈中,单周尧拿出一份正在审阅的博士生论文,上面密密麻麻,满是修改的痕迹,“就算读到博士,写文章仍有颇多语法错误,别字连篇,说明目前内地的汉学教育还不到位。”

台湾大学教授何寄澎:汉学经典不能综艺化

【在重庆这几天,何寄澎经常观看电视节目,尤其关注学术性栏目。他觉得,有些节目“不大好”,是对汉学经典的不尊重。何老师是台湾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文字功底非常深厚,思维活跃。】  

何寄澎说,有学者在电视上讲《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诸葛亮摆空城计,四周城门大开,派二十几个老兵去扫地,自己带了两个小孩上城楼,焚一炉香、抚一架琴,开始唱卡拉OK。司马懿来了一看,以为诸葛亮在开party,于是撤兵。”

“这是对经典的综艺化,就像明星做秀一样,我认为不可取。”何寄澎说,在台湾,学术是严肃的,四大名著绝不会出现在《康熙来了》一类的综艺节目上。“不错,这样讲三国,很吸引人,也很搞笑,也许有利于经典传播。但笑过之后,人们会认为已经了解《三国演义》,不再去翻看原著,于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就流失了。”何寄澎担心,一旦大众对经典的理解只满足于了解皮毛,缺乏一种虔诚的尊重,那么汉学可能走入歧途。

“发展汉学,其实我们的路还很长。”何寄澎说,表面上看,全球超过1亿人学习汉语,不少西方人选择汉语作为自己的第二语言,孔子学院全球兴办,“但这并不能说明汉学全球化了。准确地说,现在的状况是‘华语热’,而非‘汉学热’。”何寄澎认为,随着中国和平崛起,政治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学习汉语,“但是,他们的目的带有功利性,学习汉语浅尝辄止,没有领会汉学的精髓。”

何寄澎说,“华语热”的背后是汉学的后继乏力,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几代人努力。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金文京:日本人恶搞中国名著

【身高接近190厘米,态度和蔼,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就是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金文京,一位出生在日本的韩国侨民。】

记者敲开金文京的房间,他和蔼地邀请入座。他说,我很少来中国,是在日本学的中文。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戏曲。

金文京教授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高度,超过了许多中国人。据他介绍,日本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有非常长的历史,中国的许多文献,都在日本。

和中国一样,现在的日本青少年,对严谨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不大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依据这些名著改编的游戏、漫画、电影、歌舞剧等等。日本最近重拍的《西游记》,唐僧由女星来反串,猪八戒戴起了大檐帽,在中国引起了一些争论。

还有更离谱的改编。金教授说:前两年有一出歌舞剧,将刘备改编成女人,和关羽感情深厚情投意合,张飞成了第三者……

眼下,全球60多名顶级汉学专家正聚集重庆,开“文学遗产”国际研讨会。他们来自日本、马来西亚、加拿大、新西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是“中国通”。

今天,汉学越来越热——中国的古典名著和儒家经典,在全球范围内频频被人改编、引用、借鉴;汉学馆、汉学班四处开花;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被重新被编入教程……

但很多人都只停留都在表面,更有甚者还在恶搞经典的汉学。我们究竟该如何学“汉”?且听专家分解。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韩云波:重庆应提升江湖文化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韩云波,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后,由于研究江湖历史武侠文化,名声雀起。他建议进一步提升江湖文化,可以丰富汉学内涵,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喜欢汉学。】

“我不是重庆人,但对重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也许是我的江湖情结。”昨天,韩云波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对重庆江湖文化的看法。

人在江湖,江湖在哪里?韩云波认为,有关江湖的释义,从庄子时代的“江湖水面”到汉时的“农民起义、叛乱”再到唐代,才开始趋于完整的意义,一是指割地,指远离京城等统治中心的其他地方,天子脚下没有江湖。二是指一种特殊的文化场景,是主流之外的另一种心态。

在韩老师眼里,重庆是江湖文化最有实力的城市,却一直被忽视了。他说,重庆的码头文化、“袍哥”文化都是江湖文化,甚至连“川渝口水仗”也是一种江湖文化的体现。

重庆人还具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性格深处具有江湖精神。这种精神要分两方面看,既体现了重庆人的耿直豪爽性格和人格魅力,也体现了缺乏原则和计划的不足。从长远发展看,不利于重庆的现代化进程。他认为,重庆人应该处理好江湖精神的利弊问题,好好提升自己的本土文化,遇事不可一概而论,鲁莽行事,要做好计划和安排,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讲条理,讲逻辑,学会理性分析问题,在计划和一定的原则中迸发江湖激情。

他认为,江湖文化作为汉学的一部分,代表了民间的力量,反映的是在尊重人自身追求的基础上去解救社会,最终达到民间与官方的高度和谐。虽然这是非主流的文化,但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提倡汉服作为学位服

【刘明华是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市文化局副局长,是举办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具体负责人。他认为全球的汉学热一直存在,他建议推出中国式学位服,强化中国的传统符号。】

“从学术上看,汉学热和汉语热是并行的,最近一直存在,这和中国的国力强大有关系。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影响世界,关注中国的人自然越来越多。”他说,本次研讨会可进一步强化重庆乃至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刘明华认为,外国人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所以,中国人不能丢掉传统,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研究,不能输给外国人。有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读《论语》,穿汉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刘明华建议,中国授予硕士、博士等学位时,穿中国式学位服——汉服。

重庆直辖后,越来越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重庆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刘明华六个字概括:“厚重、坚毅、开放。”在古代社会,巴蔓子、秦良玉、寡妇清等人忠勇勤劳,体现出了厚重坚毅的特点。重庆最近实施了百万移民,为了修建三峡工程,100多万重庆市民离开了故土,这不但体现出了奉献精神,还体现出一种开放的心态。重庆正在用这种心态突破夔门,吸纳人才。也正是这种心态,一大批过境作家在重庆停留,创作大量作品。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教授林水豪:中文系毕业好找工作

【林水豪和夫人一起到重庆来开会,林太太学习的不是中文专业,但依然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林教授居住在马来西亚最现代化的城市吉隆坡,他们每年都要过春节、中秋、端午节等中国节日。】

“我们中文系有500多名学生。”林教授说,中文系现在很吃香,毕业后很好找工作。马来西亚现任交通部长,就是中文系的学生。马来西亚较大政党马华工会,总秘书(相当于总书记)也是中文系的学生。

除了大学之外,马来西亚现有1287所华校(中小学),学生除了学习马来语和英语之外,其他教学完全用中文进行,和中国的中小学差不多。在这里,李清照的《一剪梅》、陆游的《书愤》,以及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许多古诗,学生都能背诵。马来西亚的华人,90%以上用普通话交流,当地注重中国传统节日,特别每年除夕至元宵,天天都很热闹。

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古典名著比较尊重。“那种把刘备改编成女人的情况,我们从来没有过,这不是认真的行为。”林教授对记者说,吉隆坡能收看到中国的中央电视台,看到许多中国电影。以前也看到过关于重庆的报道,重庆很不错,发展很快,很有朝气,是一个很迷人的城市。

作者: 刘邦云 富治平 蔡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