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俑像的余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960年),墓葬用俑基本沿袭唐代规制。江苏、四川、福建等地发掘的前蜀、南唐、闽等小朝廷的帝王和高官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随葬陶俑,它们除了共同的时代特征外,还各具地方色彩。例如江苏江宁牛首山发掘的南唐二陵,虽然早遭盗掘,残留下来的陶俑还多达200余件,其中除宫女、舞伎、武士等外,还有许多人首鱼身、人首蛇身、双首蛇身等形体怪异的俑,应属镇墓压邪的神怪形象。 
  到了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随着丧葬习俗的变化,特别是焚烧纸明器习俗的兴起,随葬俑群日趋衰落。但在各地发掘的宋墓中,仍不断有随葬俑发现。河南盐店宋墓出土的雕刻精美的各式石俑、江西鄱阳和景德镇南宋墓出土的表演戏剧的瓷俑等,都是极有价值的文物。在北方的辽墓和金墓中,也可见到陶俑的身影。北京昌平陈庄辽墓出土的男女陶俑,如实塑出契丹族髡发的发式,生动地反映了契丹的民族习俗。山西侯马金大安二年(1210年)墓中出土的涂彩杂剧砖俑,是研究中国戏剧史的极其珍贵的实物史料。
  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蒙古族王公的坟墓中是否有俑随葬,目前缺乏科学的考古发掘资料。但在陕西、甘肃一带的元墓中,出土有数量众多的随葬陶俑,俑的服饰和发式刻画精细,为研究蒙元服饰提供了重要依据。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数量庞大的随葬俑群再度成为王公和高官身份、地位的象征。在江西、山东、四川等地发掘的明代诸王陵墓中,都出土有制工精细的随葬俑群,有木俑、陶俑,还有釉彩绚丽的釉陶俑。成都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蜀王世子朱悦燫墓中,出土了数量超过500件的釉陶俑,排列整齐,形成以象辂(以象驾驭的华车)为中心的仪仗行列,如实反映了明初亲王的仪仗制度。明代皇帝陵墓中放置的随葬俑群数量更是多得惊人。在北京明十三陵中唯一经考古发掘的万历帝朱翊钧(公元1573年―1619年)的定陵,后殿棺床南北两端放置的大器物箱中,有7箱满装随葬木俑。可惜箱子和木俑腐朽过甚,有6箱仅能从表面或部分保存稍好处窥其形体,只有1箱保存尚好,内置木俑约1000件以上,能够完整取出的尚有248件,都是以杨木、云杉、落叶松等木质圆雕而成,上施彩色,面部敷粉,墨绘眉目,朱涂口唇,多属立姿的仪仗俑。如果7箱木俑均保存完好,其数量恐近万件之众。
  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的帝陵未经科学发掘,不知是否沿袭明陵用俑制度。但广东大埔湖寮圩曾清理过清初传奇将领吴六奇的坟墓,墓内随葬有一组陶质仪仗侍仆俑群,以及各类家具什物陶模型,总数超过100件。这是目前所知在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年代最迟的随葬俑群,或可视为绵延数千年的古俑艺术的落日余辉之作。






 
关键词: 余辉 国学考古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