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喜洋洋"被批:儿童文化产品要有严格道德标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评论员 肖畅 
  《喜羊羊》等国产动画片因“暴力失度语言粗俗”问题被《新闻联播》点名批评,并开始进行整改。目前,国家广电部门将在年内出台国产电视动画片内容标准,而各大动画制作机构、播出机构也联合向全行业发出倡议,呼吁共同抵制暴力、低俗、危险情节、不文明语言等不良元素。
  这场批评、整改、以行业之名的集体倡议,其势浩荡,引起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片的集中关注。
  很多动画片抑或其他作品形式中,暴力、低俗等不良元素的确不少,需要避免,这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为了防止孩子受到不良文化的污染。但正如很多人都意识到的,被点名批评的动画片《喜羊羊》、《熊出没》,是近十年来中国动画片的翘楚之作,一度被视作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典范。惟其如此,它们的制作、尺度、价值观的体现方式等等,有代表性,在业界有示范意义,而如今被批评,开始整改,无疑引人发问:我们的文化环境,该如何提供孩子需要且适宜的文化产品?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国产动画片呈现良好势头,也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毕竟,政策、制度、资源的扶持下,动画片会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也将助力市场的细化与成熟,刺激着动画片的生产动力。然而,具体的动画片制作中,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表达怎样的观念,提供怎样的价值,甚至如何注重未成年人的接受能力、审美趣味和认知,这些都涉及人的思想与创造。归根结底,这是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如何体现到孩子身上的问题。
  我们的文化市场环境中,孩子的内心世界又是否获得关照?现在儿童类文化产品,不可谓不多,但放眼望去,恐怕很难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很多人的成长记忆中,可能说不出几个国产动画片。整个市面上,粗制滥造的作品倒是不少,缺乏诚意,不见匠心,也毫无童趣,与其说是立志取悦和打动孩子,毋宁说把儿童简单当成了一个消费类别,或者教育的对象,背后的思维路数也往往都是成年化的。
  粗制滥造下,暴力、粗俗的内容不可避免,适宜儿童的文化表现方式也不多见,甚至以“儿童不宜”的角度界定暴力、粗俗,也很难说是否真正有个清楚的判断,能不能真正为孩子负得起责任来。在一个缺乏创造力的儿童文化市场里,少儿心智的发育成长,可能恰恰是依靠成年文化的过早入侵。他们被当做了毫无认知能力、思考能力的群体,教育上、娱乐上,好像就是一个个容器,等待被填补各种熏染着成年趣味的大道理。对于孩子而言,这难道不是文化意义上的冷暴力?
  需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文化需求,体察和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根本上说,是需要创造一个活跃的文化市场环境,让各色的人群,丰富的文化需求,都真正得到满足。在这个意义上,抵制暴力、低俗、危险情节、不文明语言等不良元素固然重要,但让一个社会内在的文化创造力活跃起来,又是更加复杂艰巨的任务。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