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大师风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06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和纽约公立图书馆的重要奖项都给了华裔人士。国会图书馆所设的克卢格奖,被认为是具有诺贝尔奖性质的人文科学大奖,其奖金数量也大体等同于诺奖,2006年由余英时先生和另一美国学者分享这一殊荣。余先生称得上是在世的国学大师中的顶尖级人物,他的主要学术著作都以中文写作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三年前开始出版他的10卷文集,恰在他获得克卢格奖时出齐。
  西方学术界,过去几乎是不承认以中文写出的学术著作的价值,即使所研究的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也总得以西方主要文字直接写出,或至少译为西方文字,才能进入他们的视野。诺贝尔文学奖更规定包括中文在内的以非西方主要文字写出的作品,必须先有翻译为瑞典文和西方主要文字的高质量译本,才能具有参评的前提。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和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增强,情况开始有了一些变化。今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和纽约公立图书馆的颁奖,就都表达出了对中文写作的应有尊重。对中文著作的翻译当然是必要的,但应该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逐步学会直接阅读、欣赏中文著作。
  余英时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学术大师。我对他仰慕很久,但并无一面之缘。他的学术主攻方向虽然是历史学、文化学,但也一度深入红学领域,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论述影响尤大。2006年春天我应华美协进社邀请,在哥伦比亚大学讲《红楼梦》,活动结束回国前,纽约老友梅振才先生建议我把《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二册寄给余先生。我说自己一是学术外行,二是这样的写法未免过于通俗,实在难为情,再说并无他的地址。振才兄就说,地址他好打听,我把书留下,他会帮我寄去。偏那时我手头只剩两本自用的书了,更加犹豫起来。振才兄说就寄这两本去吧。那时我临上机场归国之前,也没找到像样的信纸,就拆开一个信封,写了几句话,大意是不敢奢望他能翻阅指教,只是藉此表达我对他的仰慕,夹到书里,交振才兄付寄。
  我五月下旬回国,七月中旬忽然收到余先生亲笔来信。他竟然百忙中翻阅了我这样一个外行人写的两本书,这让我大喜过望。他的肯定语是“全书思入微茫,处处引人入胜”。这不是随便夸奖的客气话,据了解余先生的人士告诉我,他是从不随意拿便宜话客气话敷衍人的,这说明他看出我使用的研究方法是“文本细读”,并且使用了通俗化的类似推理小说的文本策略。余先生对我的论述一语道破:“以周汝昌先生考证为始点,运用文学家的高远想像力,从‘红学’、‘曹学’中开辟新园地,创造了前人所不知的‘秦学’。”读过余先生的红学著作就能知道,他与周先生的观点不仅不同,相碰撞处还颇多,我“以周汝昌先生考证为始点”,哪能瞒过他的眼睛,而我使用的“原型研究”方法,“文学家的高远想像力”常常占了上风,也是事实。他绝不随便肯定我和否定我,给我准确定位后,他说我“创造了前人所不知的‘秦学’”,其实这是一种中性的判断语气——承认有独创性,但也有待人们的进一步检验——表达出一个学术大师对一个外行爱好者的尝试性研究的尊重、理解与宽容。他未必赞同,却鼓励我“开辟新园地”,这是多么博大的学术襟怀!
  对于我冒昧以自用书寄他,他表示“先生自用本,改正误字,更为可贵,英时自当珍藏之”。又说:“英时早年亦酷好《红楼梦》,尝妄有论述,其实不值识者一笑。中岁以后,忙于本业,早成‘红学’之落伍逃兵矣。”这是真谦虚而非虚比浮词。尽管他论红的“两个世界”说曾达到红学研究的一个新高度,但他绝不老本自傲,敢于承认停顿即落伍,对像我这样的外行新论出现,由衷地高兴,慰勉有加,寄予厚望。当然,我想不仅是我,天下的红迷朋友,都期盼余先生晚年能偶尔归队操练,将其最成熟的学术思维,也分流到红学中,焕发出奇光异彩。
  余先生2006年6月29日给我的这封信,值得公开,他的大师风范,值得大家分享。学术大师不仅以文字写作,更以行为写作,襟怀人格,是一切文字的底蕴,静夜重读余先生来信,只觉字里行间的精神滋养,浸润进了我的魂魄。
    作者:刘心武





 
关键词: 风范 大师 大众评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