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沈家山古井不晚于西汉早期 此地或有重要古遗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扬州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这么大的井口,古人怎么打水呢?怎么会有10多只汉代陶罐‘沉睡’在距井底约2米深处呢?”本报昨报道了沈家山工地又发现一口规模比较大的古井,吸引了不少市民特意赶至现场观看。根据古井考古发掘的现状以及出土的这些灰陶双牛鼻耳罐,考古人员推测,这口古井的时期不晚于西汉早期。
揭秘
双牛鼻耳罐取水时掉入井中
前天下午,沈家山工地施工取土时,“抓”出一些夹杂在泥土中的陶罐,考古人员随即对这口土井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截至昨天傍晚收工,仅出土了两只口沿有所损坏的灰陶双牛鼻耳罐,以及三只模样、大小差不多已散架的灰陶双牛鼻耳罐。
据悉,古代土井一般都上端大,越往下越小,呈收缩状。目前残留的古井最上端直径约2.5米,前天,只清理了约50厘米的深度。昨天,考古人员继续清理该古井时,发现还没见底,于是继续发掘,不久,又有五六只“藏”在泥土中的灰陶双牛鼻耳罐重现天日。而且在像牛鼻子的“耳朵”处,还残留着一点已经腐烂的草绳。
昨天下午,考古人员继续清理这一古井,但在接下来的约50厘米深处,没有再出现灰陶双牛鼻耳罐。记者发现,这两天考古人员清理这口古井约2米深。
这两天,怎么陆续出现10多只模样、大小差不多的灰陶双牛鼻耳罐,且距离井底约1.5米深处?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束家平表示,这些灰陶双牛鼻耳罐都是汉代器物,当时用于取水。井里“藏”着10多只一样的陶罐,都是古人在取水过程中,井绳断了而掉入井中。因为这一古井距离地表最起码五六米深,而且井口很大,无法将因井绳断裂而落入井中的陶罐打捞上来。因为这是一口土井,长年累月在使用过程中,就有泥土掉入井中,淤泥越积越厚,因此,现在看见灰陶双牛鼻耳罐距离井底约1.5米深处,也正因为淤泥堆积的很深,灰陶双牛鼻耳罐落入井中陷入淤泥中而几乎没有损坏。
猜想
这一带或是重要古遗址所在
根据古井考古发掘的现状,以及出土的这些灰陶双牛鼻耳罐,对于这一规模比较大的古井“年龄”,束家平推测,这口古井不晚于西汉早期。
方圆不大的地方,陆续出现了这么多带有神秘色彩的古井,佐证了当时古人的生活场景,至于是不是驻军或者筑城时所用,考古人员表示还需要更多的实物资料考证。
如此密集的古井,加之从去年7月开始,一些零星古建筑遗存的陆续出现,考古人员怀疑,这里曾有古遗址。而且前几天在不远处的佳家花园工地也发现了“石鼓”,更加让人猜测,这里曾有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特别是一年多来,这里出土了100多座不同时期的古墓葬,而一句“禅智山光好墓田”,让人对史料中提及的禅智寺、山光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古人员表示,至今没考证到禅智寺、山光寺,特别是邗城的所在地,所以不禁让人猜想,这一带会不会是这些重要的遗址所在地?当然,一切都需要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实物资料进行考证。
相关新闻
扬州传奇古井有哪些?
随着施工的开展,沈家山最近陆续有古井重见天日,引起了不少“老扬州”的浓厚兴趣。昨天,对扬州古迹有研究的夏金龙和明代武将张忻的第15代孙张振国向记者讲述了4口古井故事。
上个世纪末,皇宫花园开发前,曾有一口香井。幽隐清越的香气自井中飘散而出,香井由此得名。后来修建皇宫花园时,工人们用烂泥填塞,却总也填不满,最后索性用水泥才掩埋了这口奇井。
扬州最有名的一口井曾位于东关街南的田家巷。这口井何以被视为最有名的井呢?原来这里有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传说中,这口井是在城墙“肚”中的。一天,人们发现了这口井,投了一块砖头进去试探,传出来的竟是清脆的金属声。原来,这座井铸铜为底,难怪投下砖头,听到的是金属声了。后来,这口井在修路时被填盖,5年后考古队员再去挖掘时,已是寻觅无果。
迄今保存最好的井,是东关街城门外亭下用玻璃封顶的一口井。这口井唤作“波井”,因为广陵潮一旦涨潮,这口井里的水便翻滚相应。
谈到对“波井”的妥善保护,夏先生不禁提起另一口井,希望这口井也能得以重视。这口井说来也神奇,井水竟呈红色,故得美名“胭脂井”。
夏先生说,扬州历史上的井多达千百口,不胜枚举,光有名气有故事的就有十几口。他们希望扬州的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古井都能得到保护,不仅可称为扬城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也使古城扬州更具文化魅力。(胡百慧 陶敏)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