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青春文学把80后“妖魔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和其他80后一样,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编辑出版系毕业生沈园说话时爱说“虾米”(意为“什么”),知道当下最流行的青春文学,绝不会显得落伍。不过,她从来不会把韩寒、郭敬明这些青春文学写手当偶像膜拜,捧着“文学肯德基” 泪流满面。
就在前两天,沈园收到了一条喜讯,她撰写的《青春文学应从“消极反映”走向“积极反映” 》一文荣获中国出版界的最高奖——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优秀论文奖。
据记者了解,沈园是获奖者中唯一一名本科生,也是其中最年轻的。
疑问:我们真的是书里写的那样吗
“我顺其自然地和他上了床,我想我就像上次一样根本没有搞清楚他有没有女朋友……你是个封建主义者,你这种人玩什么摇滚?” 在论文中,沈园引用了一位女作家在“17岁女孩残酷青春自白自传体小说”中的片段。
“这就是真实的80后吗?”沈园说,她从大三开始琢磨这个课题,其实只是想回答一个疑问:“我们这些80后真的是80后作家书里写的那个样子吗?”
她说,青春文学有了新潮“八股”,主要套用当下最流行的两大青春模式:一是时尚,背景中少不了咖啡厅、酒吧、摇滚,内容大抵是臆想的爱情,从朦胧恋、闪电恋、单恋、失恋到多角恋、畸恋;另一种是装酷,夸张地显示叛逆姿态,或者刻意地编造惊世骇俗的情节。
“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小饭……我也是从高中就看他们的书,一直看到大学,渐渐地觉得心里难受。”她说,韩寒的书还是比较贴近真实的80后,但后来一些写手对80后的描写让她越来越难接受,“我觉得80后的一些个性都被歪曲、放大,‘妖魔化’了。”
调查:向196个青春文学读者求证
为了回答自己心中的疑问,沈园向196名青春文学读者进行了调查。
在回答“青春文学是否反映了你的真实生活”时,12%的初中阶段受访者选择“很真实”, 5%的高中阶段受访者选择“很真实”,而75%以上的大学阶段的受访者选择“不真实”。
在回答“阅读这些书籍是否会产生消极感受”时,50%的初中阶段受访者选择“会”, 45%的高中阶段受访者选择“会”, 22%的大学阶段受访者选择“会”。
在回答“阅读了这些书有哪些消极感受”时,99%的初中阶段受访者选择了“迷茫、困惑、伤感、压抑、沮丧”, 60%的高中阶段受访者选择“迷茫、困惑、伤感、压抑、沮丧”, 23%的大学阶段受访者选择“迷茫、困惑”。
通过调查沈园发现,现在的青春文学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版社怎么好卖怎么出”。煽情严重,情节重复,内容雷同。相比日韩的快乐青春文学,国内青春写作中大多充满悲伤、绝望、伤感的情绪。
希望:青春文学更积极一些
“很多学生还没念大学,就对大学很失望了。”工商大学一名出版专业的年轻女教师说,因为很多人看过孙睿的《草样年华》,在书里大学生生活就是恋爱、逃课打游戏、考试作弊。
“不是主流,宣传多了,也就成了主流。”浙江工商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出版系系主任梁春芳说。
作为沈园论文的导师,梁春芳表示,她经常与大学生在课堂上探讨当下流行的书籍, “通过向学生了解,我们发现,大多数年轻人在走过青春期之后,回头对曾经迷恋的青春文学都给予了‘没有积极影响’的评价,并表示不再对这类书籍有兴趣。”
梁春芳认为,青春文学语言活、有灵气,是当下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极易引起80后、90后的共鸣,但各种被放大的“青春叛逆”,只能使年轻人的阅读范围越发狭隘。
沈园则希望,青春文学能从“自然反映”走向“积极反映”,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再见到客观、积极地反映青少年生活的“青春文学”。(倪彦平 杨影)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