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如何锤炼我们成熟的文化个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春节临近,关于维护春节文化传统的讨论又多了起来。无论文化学者关于春节“申遗”的呐喊还是一般人慨叹春节“年味”的丧失,都是基于对传统流失的心理恐惧。与此同时,中国人又都有一颗“全球化”的心,对于洋节、洋文化产品来者不惧。这两种极端心理在近几年的春节与圣诞的PK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说明国人的文化心理还不成熟,更缺乏稳定成熟的文化个性。
有文化个性的国家才有吸引力
美国学者亨廷顿通过“文明的冲突”来证明不同文明之间的“个性差异”。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更将文化视作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若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肯定源自于该国独有的文化个性。当今时代,这些西方国家更将各自的文化个性同经济结缘,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化产业;同政治联姻,利用电影、音乐等文化载体向全球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很重视文化个性的经济载体和文化公关作用,如印度文化的哲学爱好和抽象思维融入现代科技,使其在IT行业独领风骚。和中国同属儒文化圈的韩国亦将儒学传统和现代影视艺术相结合,形成让中国和东南亚追捧的“韩流”。可见,富有文化个性的国家才有活力,才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
缺乏被国际承认的文化个性
成功的文化个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必须被其他国家或国际社会所认可;二是具有稳定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遗憾的是,中国恰恰缺乏这样的文化个性。首先,从中西文化交往的历史看,中国文化在西方人眼里充满了复杂、神秘和不可琢磨性。从中世纪的蒙昧时代到启蒙运动,从鸦片战争到上个世纪中期之前,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是莫衷一是,中国人并未展示给西方人透明的文化个性。亚瑟·亨·史密斯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一针见血:“对西方人来说,中国人永远是一个谜”。其次,从现实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个性。在中国的硬实力已经让国际社会产生忧虑和感到威胁的情势下,缺乏文化个性支撑的硬实力越强,越会引发一波波的“中国威胁论”。显而意见,硬实力蒸蒸日上的中国需要塑造让西方和国际社会承认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要摒弃掉悠久历史沉淀其上的神秘和复杂城府,呈现出中国新型文化个性的单纯和透明。
成熟的文化个性是这样炼成的
其一,摒弃两种文化极端的困扰。自严复于19世纪末比较中西文化优劣以来,中国文化界徘徊于全盘西化和死守传统的极端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旗手同“国粹派”的针锋相对没有使中国文化脱胎换骨。现时中国文化界依然有此困扰。一方面,中国文化人热衷模仿西方的文化模式,将西方文化奉为文化圭臬,漠视文化个性。另一方面,形式主义的伪传统派应运而生。如轻浮地将“读经”或穿着所谓的汉服招摇认为是弘扬“国学”和复兴文化。摒弃掉这两种文化极端,将中国文化界从百余年的彷徨中拉回到理性轨道,才能使中国文化摆脱无所适从,打造个性文化。
其二,中西文化的和合交融。老舍先生说,传统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一下的”,筛去了“灰土”,“剩下的是几块真金”。所谓“真金”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核,是由中国语言和文化典籍传承下来的精神和道德传统,也即冯友兰先生所谓的“国风”。这种“国风”是锤炼中国文化个性的根本,不可放弃。有传统支撑并中西合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才会得到异质文化的承认与尊重。
其三,国家力量的推动。在近500余年的历史中,中国文化之所以缺乏被国际社会尊重和认可的文化个性,关键是官方培育文化个性的无意识所致。在文化个性同政治、经济和科技融会贯通的全球化时代,已经踏上盛世之路的中国需要更多扶植和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文化个性。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在全球各地设立孔子学院以推广中国语言,通过在友好国家互办文化年等方式取得了很大成果。
其四,不可漠视大众文化的鲜活因素。中国人对欧美文化个性的熟知和了解,正是对这些国家大众文化的耳熟能详。而中国文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恰恰缺少大众文化的积极参与。当前中国大众文化处于上升期,积极引导,合理吸纳,使之成为中国文化性格中的鲜活因素至为重要。
总之,民族的,大众的,开放的,透明的,具有亲和力的,让国际社会尊重和认可的文化个性才是成熟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