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苏童:我写作不考虑市场 相信有人和自己心相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雪竹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作家对现实发言要“慢一拍” 


  苏童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认为,作家对社会生活唯一拥有的优势是有时间梳理,这个过程较慢
 

  羊城晚报:您曾经不止一次被邀请到这样的大众论坛来讲文学,怎么看待面对公众的这项工作呢?


  苏童:这对我来说是进行读者群研究的好机会,因为作家都是写东西给读者看的,但总不能到街头去调查。这样的场合最好,直接知道读者喜欢不喜欢,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在什么地方可以触动他的神经。


      羊城晚报:您写作的时候会关注市场吗? 


  苏童:不考虑,因为是考虑不到的。市场从来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文学,当中又尤其是所谓严肃文学,通俗读物则不一定。但我有这样的信心,总是相信,有那么一群人跟我的内心是相通的,哪怕只有几千个、几百个都好。


  羊城晚报:您一直非常钟情于短篇小说的创作,哪怕因为这而“揭不开锅”。这跟很多名作家不太一样,为什么你这么执着?


  苏童:这是一种爱好,我从小就喜欢读短篇小说,后来就喜欢写。写短篇的快乐在于,每天写一点都是看得见的,几天以后整篇作品就出来了。但一个长篇有时要写一年两年甚至三年,期间没准会出什么问题,过程太不可测。其实写好短篇需要艺术中的艺术,这一点长期被媒体、批评界或者是读者低估了。


  羊城晚报:那么这次您的长篇新作《河岸》出版,是否标志着您的创作重心转到长篇上来了?


  苏童:其实这也是我的一个计划。因为写长篇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体力活,我觉得中国人一到50多岁体质就有明显的退化,精力难济。我是基于科学的认识,所以觉得40多岁时就应该开始多写几部长篇了。


  羊城晚报:您曾说“日常生活并不等于现实生活”,这有什么含义?


  苏童:因为我们容易有一个错觉,常常认为自己拥有日常生活,就意味着自己拥有某一种现实。但其实,现实是需要被发现的。


  羊城晚报:就因为需要去发现,所以您不主张立竿见影地把日常生活体现在作品里?


  苏童:慢是很优美的,我最反对社会急速的发展,我喜欢慢节奏。我之所以主张“慢一拍再发言”,是基于一种认识:现在,不仅是作家,而是整个知识分子圈,都觉得拥有审判社会、总结社会的超能力。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知识分子也好,作家也好,艺术家也好,他对社会生活唯一拥有的优势是有时间梳理,经过详细的思考,慢慢形成文字,这个过程应该是比较慢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