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跨湖桥遗址:七八千年前数卦系统已存在?(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文化去踪—— 沿北纬30°远距离西迁?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使跨湖桥文化的源头逐渐清晰。浦江上山、嵊州小黄山、龙游青碓等遗址中均发现跨湖桥文化层,这些跨湖桥遗存都直接叠压在上山文化层之上。可以基本定论的是,跨湖桥文化主体来源于上山文化,并处在山地文化向平原文化发展的过渡期,是在钱塘江史前文明史中起到承前启后关键作用的考古学文明。
  然而跨湖桥文化的去踪仍是谜。《跨湖桥》报告里说,跨湖桥文化是“最后被海洋颠覆的考古学文化”。一次次的海侵,破坏了跨湖桥人的生存环境。但灾难降临,除了“灾变”的灭绝论,跨湖桥人是否还存在别的生路?是回归山地,还是漂洋过海?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曾骐做出大胆推想——跨湖桥人沿着北纬30°远距离西迁。“因为跨湖桥文化不仅是一个面向海洋的文化,生活在北纬30°的跨湖桥人还是一群较早掌握野稻驯化,已经会栽培稻谷的农人兼狩猎采集者,在当时的东方并非弱势群体。” 
  曾骐曾在多年前论及北纬30°是中国稻作农业起源与传播地带。沿着跨湖桥的纬度西行1000多公里便是今天湖南的澧水流域,分布在洞庭湖西侧,长江南岸沉降平原边缘的彭头山、八十垱、胡家屋场、皂市的史前人是一批距今8000年前后,也能种植稻谷的族群。他们聚落所在纬度均与北纬30°相近,居住的生态环境(河湖边)与跨湖桥相似,物质文化(陶器)有着大同小异的共性,同是种稻人。因此,湘中的北部,不排除会成为跨湖桥人西迁落脚点的可能性。
  跨湖桥遗址大事记
  1990年5月,萧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接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校学生郑苗在湘湖捡到文物的报告,在郑苗的引领下赶赴城厢砖瓦厂的取土现场,遗址被发现。
  1990年10月—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跨湖桥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领队芮国耀。
  1991年,跨湖桥遗址考古队将遗址中采集的四个木质标本送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作碳十四年代测定,测定数据表明遗址最早年代距今8000多年。
  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专题调查,在萧山博物馆的配合下,重新发现跨湖桥遗址的残余部分,并确认遗址具有进一步发掘价值。
  2001年5月—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对跨湖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领队蒋乐平。
  2002年4月,跨湖桥遗址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2年10月—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对跨湖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领队蒋乐平。独木舟遗存发现。
  2002年暑夏,杭州铁路公务段职工倪杭强提供距离跨湖桥遗址大约2公里的下孙遗址的线索。2003年12月—2004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对下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领队蒋乐平。
  2004年12月,浙江省文物局、萧山区人民政府举办“跨湖桥遗址学术研讨会暨《跨湖桥》报告首发式”。“跨湖桥文化”正式命名。
  2005年3月,跨湖桥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4月,跨湖桥遗址临时陈列馆开馆,至2007年5月闭馆,共接待游客34000余人次。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跨湖桥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9月28日,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开馆。
  2009年10月,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和榫木构件入选“中华文明之最”。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