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跨湖桥遗址:七八千年前数卦系统已存在?(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10年的初秋,空气微凉。萧山湘湖畔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里,那艘著名的独木舟残骸在被发掘8年后,依然进行着缓慢的脱水处理。正是这艘中国最古老独木舟的发现,将距今8000年—7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引入人们的视线。 


  独木舟会不会不仅是艘内陆船,还是我国海洋文化的卓越代表?跨湖桥人种植的是水稻还是陆稻?遗址刻划符号如何解读?跨湖桥文化的来龙去脉是否已然清晰?……


  虽然今年距离跨湖桥遗址首次挖掘已满20周年,人们对跨湖桥文化依然迷思重重。


  “对跨湖桥文化的探究,方兴未艾。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认识。”在跨湖桥遗址第二次、第三次考古发掘中担任领队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


  回首八千年,跨湖桥文化仿佛一场遥远的梦;穿越历史的长廊,人们追梦的脚步依旧执着。


  在9月25日刚刚落幕的首届跨湖桥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60余名海内外学者,从各自研究的学科出发,尝试哼唱出这支在时空中潜逝又逐渐清晰的神曲。新的推想,让浙江人离跨湖桥先民的神秘世界又近了一些。


  独木舟——


  我国海洋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独木舟保护有脱盐的问题,因为独木舟里的盐分很大。她会不会就是一条海船?还是内陆船因为海侵被海水渗透造成的?独木舟里的盐分究竟怎么来的,这个问题还没有明确答案。”蒋乐平说。


  独木舟发现后的前期研究,因为独木舟轻薄的体型,学者们一直弱化她与海洋文化的联系。然而,对遗址中的进一步分析以及越来越多的横向、纵向的考古研究,都指向跨湖桥独木舟作为海船的极大可能性。


  从独木舟出土的情况分析,现场应该是一个与独木舟相关的木作加工现场。“独木舟通体光滑,原始的斧凿痕迹不明显”,可见是一条旧船,当时是支放在由木桩、横木构成的架子上,旁边还有些许木料、木桩、木作工具等,“并非处于制作状态”。


  常思索独木舟高盐分问题答案的蒋乐平,最早提出这是“边架艇”修复现场的可能性。边架艇就是在独木舟的一边或两边绑扎木架,成为单架艇或双架艇。任何小船加上单架或者双架,在海上航行虽遇风浪,不易倾覆。而独木舟发掘现场的辅助木料的大小、体量也与独木舟舟体体积相匹配;独木舟船舷坏了,会不会更需要相适应的绑扎形式,以取得更好的航行效果呢?


  与蒋乐平的保守推测相比,中国造船史学会会长席龙飞对于确认跨湖桥独木舟的“海船”身份,更为乐观自信。席龙飞早在河姆渡遗址发现7000年前的雕花木桨及大量海洋生物遗骨时,就设想过浙江先民的捕捞范围已经扩展到滨海的河口。而对后来发现的跨湖桥独木舟的研究,更让他兴奋不已。


  “历史记载钱塘江与杭州湾演化变迁图显示,在5000年前,萧山区、绍兴市、余姚市一线,都处于杭州湾的南岸线。根据该图,这被磨得精光并致残的跨湖桥独木舟必定是航遍杭州湾,并进而出海漫游。是否可以说,跨湖桥独木舟和河姆渡雕花木桨,都是我国海洋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席龙飞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