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尼山 一次关于文化与信仰的对话(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赵启正、叶小文、吴建民答记者问(辑录)
编者按 8月26日上午,也就是距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正式开幕还有整一个月之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尼山论坛组委会介绍相关情况。来自92家海内外媒体的108位记者出席。记者提问涉及文明对话、文化信仰、儒学的当代价值等广大读者关心的热点话题。尼山论坛组委会副主席赵启正、叶小文、吴建民对这些问题一一做出了回答。他们的发言,对于我们深入思考如何面对信仰,如何看待中西两种文明、文化之间的对话,如何于多元文明交流的国际视野中去认识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等问题,很有启发性。现将新闻发布会实录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如何看待文化多样性
吴建民: 世界主流文化与世界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过去几百年的发展当中,西方走在世界的前列,西方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随着世界的变化,今天亚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地方。任何地区、国家的崛起,都不是偶然的,都有着强大的、深厚的文明积淀作为基础,亚洲崛起就是由东方文明所支撑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举办尼山论坛是有深远意义的。中华文化是亚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明是以基督教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以儒家文明作为主轴的,这是许嘉璐先生所强调的。我认为两者的对话不仅会对双方有好处,对推动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对话也大有好处。要看到,就像生物的多样性是自然界最宝贵的财富一样,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人类共同的使命。这得到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大多数国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同。
如何看待道德诚信
叶小文:毋庸讳言,随着市场经济迅猛发展,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信仰、诚信会受到冲击。如果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整个社会的健康肌体就会被侵蚀和损害。如果在金钱面前什么都不管不顾不怕不要了,人就病入膏肓了;如果利令智昏恬不知耻肆无忌惮之徒比比皆是了,社会就危在旦夕了!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但是道德准则不能丢掉,不能变成市场社会。我们要大力倡导爱国守信和敬业诚信,传承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一个国家,什么时候也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道德诚信。人可以不怕鬼神,但是不能没有敬畏之心。要敬畏历史,敬畏祖先,敬畏规律,敬畏我们美好的文化。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不能没有精神追求。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看来,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迫使人们去敬畏、信仰它。这种敬畏,说到底是盲目、不可取的。但历史唯物主义者并不反对人要有敬畏之心、有慎惕之虑、有精神追求。常有敬畏之感,才能常怀律己之心。常有忌惮之虑,才能常思贪欲之害。常有人民之念,才能常修为政之德。中华民族从来是一个精神昂扬的民族。
但凡真善美的事物总是相通的,不论它们以宗教方式还是世俗方式存在,以东方文化观念还是西方文化观念衡量,都有相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包括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也不妨从宗教教义的积极因素中,千方百计去劝导人们建立诚信、纯洁信仰、追求理想,抵御拜金主义的诱惑和冲刷。因此,尼山论坛力图通过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对话来关注信仰呼唤诚信,当有助益,不妨关注。当然如果以此认为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多元、多极,非常活跃的社会,又会突然出现什么“儒学的大复兴”、“基督教的大发展”,我看是以偏概全,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只知看京剧不知听交响乐”。
赵启正:关于中国人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学术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是论坛要讨论的一个要点。我想不能简单地用信仰危机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判断,因为这涉及到信仰的定义和危机的定义。我们只说信仰问题是大家所关注的,某些表现是我们大家担心的。信仰某一种宗教的人和不信仰宗教的人,彼此之间沟通不够,有的时候会另眼看待另一面,这是需要通过论坛或者其他交流形式来解决的。有些信仰某一个宗教的人会想,中国人多数不信仰某一个宗教,那么他想,既不会到天堂那儿去,又不会入地狱,那还了得?其实,中国人是有并未中断的传统的信仰和传统价值观的,至今依然在和时代同行。圣经的旧约有一句被称为黄金定律的话:你想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别人。中国的孔子也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的一位神学家叫路易·帕罗,跟我有过对话,他说这句话说得很好,我很能理解,可是我之前从来没听说过。许多西方人只听说过孔子,但不知道孔子说过什么,这是中华文化传播不够产生的问题。
圣经里的黄金定律是属于宗教性的信仰,孔子的话是非宗教性的信仰。那么我们怎么称呼这种信仰呢?我想应当叫做文化信仰。文化信仰和宗教信仰的区别,就是宗教信仰有一个神,而文化信仰没有这个神,而是人自己,是这样的区别。文化信仰超越了神,它的好的方面就是不必再区分是这个宗教或那个宗教的信仰,而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文化信仰容易得到更广泛认同的理由。
有记者提问说到信仰危机,是指目前社会出现的一些现象,比如说掺假奶粉问题、假药问题、商业欺诈问题等等。对此民众普遍不满意、很愤怒,这就说明中国人还没失去信仰。如果大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闻而不怒,那危机就真形成了。幸亏不是这样的。因此危机感是存在的,普遍的信仰危机的现实则很难下结论。
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在发展中。记得在深圳开发的时候,深圳人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时不少人还不能接受,后来大家完全接受了,这个口号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发展。这个口号有30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口号再提升?我的意见是:“时间就是金钱,诚信就是生命”。没有诚信的人,没有诚信的企业,它会灭亡的,现在这么多奶粉企业灭亡了,就是因为没有诚信,所以诚信就是生命,毫不夸张。
如何看待孔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
吴建民: 孔子思想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推动作用,应该放在世界大变化的背景下来看。刚才讲到过去几百年西方文明是全球的主导文明、主流文明。西方文明对促进世界的进步,毋庸置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多种多样的现代化的东西,大部分来自西方文明。但是任何文明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它的长处和短处。西方文明是基于基督教文明的,二元对立论十分突出,善与恶、美与丑、天堂与地狱、正统与异端,二者水火不相容,一个得消灭一个。我讲得有一点抽象,我举个例子。在小布什执政期间,他搞了个“大中东民主计划”,想把中东地区改造成美国式的民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个思想根源是什么?二元对立论,我得改造你。今天世界上出现的大冲突都同思想、文化有关系。
21世纪的世界我觉得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不要低估中国人孔子提出来的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文化是早熟的,2500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没有办法消灭的,你只能接受它,接受和而不同,接受文化的多样性。换言之,这就意味着你不要去改造别人,不要把别人变成和自己一样,否则就会带来很多的冲突。接受和而不同的思想,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平和繁荣。
叶小文: 和而不同也不光是孔子的思想,我想也是基督教的主张。我在西方有很多基督教的朋友,他们就告诉我,上帝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不是让他(她)去打架的,是让他(她)谈恋爱让他(她)结婚。上帝把世界分成东方和西方,不是要他们战争、让他们争斗,是让他们和好。东西东西,合在一起才是一个东西,不合在一起就不是一个东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