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论:让文化产业与资本健康互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日媒体报道,著名演员张国立在某股权论坛上谈起当下文化市场的现状,说自己曾经没有抵挡住资本的诱惑,接受了高价投资,结果使得创作陷入了受资本控制的被动之中,“用什么方式都要把这个钱给人家填上去”“不能像以前那样等待一个喜欢的剧本或角色”。
  可能不少影视圈中人对张国立的这番话心有戚戚,也可能有人心知肚明但不以为然。前者站在文化立场,抱怨资本这个“野蛮人”;后者站在市场角度,追捧资本这个“天使”。抱怨资本的,未必能拒绝资本的加持;追捧资本的,也未必能把资本利用好。对文化产业来说,资本究竟是“野蛮人”还是“天使”,恐怕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文化产业受资本青睐,说明它有发展前景,如果资本对其不闻不问,那才说明出了问题。以创意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经济回报高、易与新技术对接等特点,被视作朝阳产业。我国文化产业极具潜力,公众对文化产品需求不断上升,加之近几年国家频频出台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政策利好加上需求驱动,嗅觉灵敏的资本闻风而动、竞相涌入,这是好事,也是大势所趋。资本的进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人们常说工匠精神,但如果没钱,租不起摄影场地、付不起演员工资、制作费用捉襟见肘,就算有工匠精神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李安说“好作品要细火慢炖”,那也得有钱“烧得起”。资金供给充裕,有利于吸纳新技术、团队和人才,也有利于创作者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既为产业,资本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若为理想,资本也是御风而起的翅膀。否认资本的作用,道理上说不通,现实中更行不通。
  文化产业需要资本,更要利用好资本,但不能被资本绑架。如今电影市场充斥着一种不良现象:有的资本仅仅将电影视为一门暴利的生意,热衷于网络文学或流行小说的改编,有颜值的明星架空演技派,粉丝经济和话题营销成为“核心竞争力”,总之要以最快的速度将投资转化为看得见的票房。热钱涌入之下,电影界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内容却滑向娱乐化、庸俗化,甚至一些粗制滥造、恶评如潮的电影依然能赚得盆满钵溢。资本介入又使得文化产品出现金融化、证券化的倾向,带来大量的泡沫。最典型的如《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背后是资本运作游戏:投资方利用关联公司造假为其票房保底,从资本市场圈钱套利。票房成为投机者手中翻云覆雨的工具,“票房证券化”导致“买票房”“偷票房”行为愈演愈烈。虚假繁荣对整个行业生态产生不良影响,谈剧本、谈演技的人少了,谈融资、谈上市的人多了,创作心态日益浮躁。资本一家独大、肆意逐利,就可能不顾文化产业的内在规律而行事,造成对内容的伤害。
  如此说来,文化产业种种问题是不是可以归咎于资本的“原罪”?文化产业界人士的一句话令人深思,“不能出了问题就把责任怪到资金头上,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资金都不是产生问题的源头。 ”诚然,逐利是资本的天性,但用什么方式逐利,依然掌握在人的手中。众所周知,好莱坞的影视巨头当然以逐利为目的,但它们赚取高额利润是以尊重文化传播规律为前提的,讲一个打动人心的好故事、塑造一个丰满可感的人物是最基本的,由此实现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统一。可见,文化与资本本来不是对立体,它们完全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之所以出现对立的状态,一方面因为投资者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源自文化产品内生力量不足:没法利用良好的商业环境推动创作既有票房又有口碑的好作品;没法在明星云集的商业片里融入深入人心的思想内核;没法在掏了观众钱包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文化趣味进行有益引导……这些不足究竟是本来就存在的,还是资本带来的?是一味怪资本为“野蛮人”,还是反思为何文化不能引导资本?答案见仁见智,但有些方面应该形成共识:将资本投入到真正具有文化价值和关怀的内容上,努力改进文化供给;在享受资本红利的同时,必须规避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让文化产业与资本实现健康互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