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要平易化 也防媚俗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张惠雯 
  3月24日,在中国因讲《论语》而声名如日中天的于丹教授也给新加坡带来了一股文化热浪。1300人前往聆听讲座,这样的盛况,在新加坡颇为罕见,真是让人“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竟有这么多人关心文化,而且,于教授的解读把经典平易化了,让更多人愿意去接触了,但是,惧的是:会不会一不小心,就媚俗化了? 
  于丹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这点就让我有点惊讶。孔子的博大、孔子教我们的,远不止于一种过快乐生活的方法。儒家的精髓是“仁义”,孔子教我们的是追求道德境界。孔子的“乐”是一种态度,是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采取的旷达态度,也是求得“仁”之后自然达到的境界。所以,孔子的快乐是一种胸怀天下、求大道求智慧的坦荡大乐,而不是只求个人戚戚之乐。只有对这一点作了辨别,才不会误以为儒家思想的境界不过是心灵鸡汤的小调。 
  于教授讲的是经典,上的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她的言谈会对上千万老百姓、乃至本地和世界华人社会对《论语》的理解产生影响。使经典通俗化是对的、好的,深入浅出,用平易的语言讲出正确的东西,讲出经典的精义所在。但是,正因为大众较为缺乏专业鉴别力,知识界就应该真诚地引导大众,给他们上等、精确的精神食粮。防止媚俗化,是知识界的责任。 
孔子要求社会公正   
  现在的中国人没有信仰,于丹把孔子说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里的“信”解释为个人信仰(其实孔子指的是人民对治理者的信任)。可为什么中国人失去信仰?于丹没有说。为什么物质生活提高了,中国人反而不快乐?于教授认为因为人们忘记了怎样过“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由此,我担心,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反而被淡化为个人处世方法上出现了问题。 
  我想说,不快乐的理由很多,除了个人,也包括:社会太多不公正,太多贪官,民怨太重,治安太混乱,生活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如果没有兼顾这一切现实,要叫人去快乐,就有点不切实际了。 
  孔子要求社会公正,要求统治的人为政以德、爱民利民,可惜于丹对为政者则没有要求,而是叫老百姓尽力配合“和谐社会”的建设。孔子相信道德是由上而下贯彻的,所以,他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些败德现象、种种“虽令不从”,到底该从哪里找根源呢?其实都能从《论语》找答案。
  于丹讲论语讲得精彩、吸引大众,但稍嫌讲“小”了。 
  古代经典得到文化明星来普及,是幸,不过,大众跟风未必能抓到重点,这可就需要更多文化人来共同努力了。





 
关键词: 平易 媚俗 大众评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