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水下考古的屈辱与尊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1980年,一位菲律宾渔民在我国南海一海岛附近打鱼,意外发现了一艘大约是15世纪沉没于海底的中国古船,从中打捞出许多中国瓷器。消息不胫而走,英国人哈彻闻风而动。这是一位专门从事海底寻宝的人物。他随后便在新加坡附近海域中,找到一艘中国古船,打捞出两万多件中国古瓷,从中捞到数百万美元。
    
  17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名下的斯尔德麦森号商船,装着17万件中国康熙年间的瓷器,还有125块打有“南京马蹄金”印记的金锭,从中国南京出发,航行到新加坡附近海域时遇强大风暴而失事。没想到,233年后,这笔巨大的财富,竟被猎犬一般的哈彻捕捉到了。他把瓷器运到荷兰阿姆斯特丹,仍由那家拍卖行拍卖。1986年4月的一天,上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投标者云集拍卖现场。拍卖场上,竞拍非常激烈,有的瓷器估价600美元,不想却被卖到15000多美元;最后连一箱残破的瓷器,也被荷兰博物馆高价买走。拍卖共得1500多万美元,哈彻又发了一笔横财。
    
  那天,拍卖现场上,坐着两位默不作声的中国人。他们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古瓷专家,受中国文物部门的指派到现场看一看有无可买的东西。然而他们手中的钱,买不了一件像样的瓷器。成千上万的古瓷,眼看着全部流散在海外,那情景,深深地刺激了他们的自尊。
    
  回国后,两位专家写出报告,力陈建立中国水下考古队伍的重要性,强烈呼吁再也不能置南海沉船于不顾,任凭海外肆意打捞中国的古船了。见此报告,中国政府和文物考古界做出的直接反应就是:填补学科空白,开创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

  远景:重现海上丝绸之路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了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拉开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帷幕。
    
  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认为,目前中国水下考古的主要任务是重现久已消失的海上丝绸之路,而寻觅西沙群岛的水下遗物尤其是沉船遗址,是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海上丝路,即中国古代的航海活动及航海贸易,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由今广西、广东、福建及浙江一带的港口出发,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另一是由渤海湾及东部沿海海口出发,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辽宁省绥中县三道岗海域元代沉船遗址属于第二条航线。1991年7月,绥中县大南铺村的渔民在捕鱼时打捞出一批古代瓷器,县文物管理所闻讯后征集到584件,初步鉴定为元代磁州窑的产品。
    
  1996年5月,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进军南海摸“家底”,行程850多海里,发现多处中国古代文化水下遗存,采集到大量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水下文物。
    
  20世纪90年代,文物走私愈演愈烈,中国公安、海关不断加强打击力度,风声日紧,境外不法分子的目光开始转移到南海的古沉船上。海南不少渔民在追逐大鱼时,有时就意外地发现了古船,或是散落在海底的瓷器。起初,渔民们不懂这些古瓷的价值,随便捞几件回家自己使用。无孔不入的文物贩子们闻讯赶往渔村,除高价收购外,还出巨资雇用渔民重返故地捞取古瓷。这种“生意”远比捕鱼赚钱多,于是不少渔民便专门干起盗掘古沉船的营生。

  崖门水域:宋元千艘战船沉睡海底
    
  1994年9月,广东省新会县崖门水域的银洲湖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河道疏浚。当时,我在北京遇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史专家、研究员陈智超。他一脸焦虑地告诉我:“此举有可能使沉睡于江底达700余年的宋元千艘古沉船毁于一旦。”
    
  1279年3月19日,在广东省新会县崖门水域发生的这场宋元大海战,以宋帝赵昺的投水自尽、全军覆没、数万人殉国、南宋王朝最终灭亡的悲壮结局而告终。史料均称宋有巨舰千余,小船千只,其中包括宋帝所乘御舟以及元军战船620余艘,宋元双方投入此役的战船多达3000余艘。据史学家推断,这次大海战,南宋溃军除极少数突围、被俘外,千余船舰和数十万兵丁均遭焚溺之灾。
    
  700余年过去了,当年的崖门水域,现在已成为一条宽1000余米的水道。随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对崖门水域的宋元沉船进行了海陆两方面的前期综合考察,共发现古沉船或有关遗物的可疑点19处,其中明显的有4处。之后,在这一地域陆续又发现了宋瓷、古船、桅杆、兵器和炊具等大量宋元文化遗存,成为崖门水域宋元古沉船遗址所在地的佐证。
    
  1991年4月28日,国家文物局就开展“在崖门水域进行水下考古”的工作,郑重向当时主管文物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做了报告。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手段和财力所限,以及一些难以说清楚的情况,这项极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水下考古工作,只好偃旗息鼓。
    
  面对崖门水域宋元古沉船范围内的银洲湖即将进行大规模的河道疏浚,对崖门水域宋元古沉船进行抢救性的水下和陆上考古发掘,已时不我待。然而,这需要很大数目的一笔资金。当时,我在给有关领导部门报送的一份题为《救救宋元古沉船》的内参中,就提出:“能否建立‘崖门水域宋元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基金会’”。但是由于迫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实力,虽然领导同志先后做了批示,但最终没有实现。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我国考古部门成功地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陆续对西沙群岛北礁水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水下考古打捞的实践。

  忧虑:疯狂盗掘+资金不足
    
  大约从1997年开始,一些不法渔民,纷纷驾船北礁,疯狂打捞那些古船。个别渔民甚至连性命也不顾,潜到海底,随手抄起两只破碗便向船舱里挖下去,沙坑越挖越深,稍不留神,自己就被海水涌来的流沙埋葬了。
    
  大批的古瓷惨遭破坏———因为数百年浸泡在海底的古瓷,一旦出水后,若不及时进行脱盐脱水的处理,干燥后会因盐分的结晶,把釉面胀裂,造成釉面粉碎性剥离,原本漂亮的古瓷便只剩下粗糙的内胎。渔民哪懂这些,只管打捞上来卖钱。有时,越是漂亮的古瓷,越被他们深藏起来,待价而沽,结果全都变成了“粗瓷”、“废瓷”。另外,水下古瓷一般都粘有海底凝结物,如何剥离这些凝结物,需要专门技术。渔民不管这些,古瓷到手,敲敲打打,敲碎了就随手扔掉。
    
  广东考古部门将情况汇报给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立即拨专项资金,指令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海南省文化厅组成项目领导小组,组建以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队为核心,有海南、广东、青岛和福州等省市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参加的西沙水下考古工作队,立即赶赴西沙,对北礁海域的沉船和古瓷进行抢救性发掘。
    
  西沙水下考古队花30万元雇用了两艘全木结构的机帆船,于1998年12月18日,从琼海市潭门港出发,直奔西沙群岛,开始了中国政府自建国以来第一次正式的远海水下考古。
    
  在长达37天的时间里,考古队又陆续探查了银屿和北礁海域,找到宋、元、明、清各个年代的水下文物遗存13处,出水文物共计1500余件。据查,所获瓷器中,除了宋元时期的青瓷、影青和白瓷,还有明清时期的青花,器型有碗、碟、粉盒、瓶、壶、小罐、大罐等。考古队员们细心整理了这些古瓷,在部分豆青釉大碗的内底上,看到凸起阳文“吉”、“大吉”等文字款;在某些器物的外底上,看到了墨书题字;而最漂亮的,是那些青花瓷上的装饰图,其图案绚丽多彩,绘有各种花鸟、人物、山水和楼台,还有“福”、“寿”和“上品之首”等文字。
    
  1999年1月25日,西沙水下考古队凯旋。两艘木船悄悄入港,一箱箱古瓷悄悄地装上汽车。然后,在公安、武警的监护下,1500余件文物经海口、广州,很快被送到北京。
    
  西沙之行,拉开了中国水下远海考古的序幕。首战告捷,是否还要乘胜出击,抢救出更多的海底文化遗存呢?作为一名科学家,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的态度并不乐观。他说,水下考古耗资巨大,同等规模的一项发掘,水、陆考古的投入比例会是12比1。国家重视水下考古这一新兴学科,每年拨有专项资金,但对整个南海来说,要想探寻那么多的水下遗存,发掘那么多的古沉船,所拨经费和所需相比,少得犹如九牛一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