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殷商谭国曾是盐业大国 因无礼和傲气被齐国所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山东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盔形器
 

 
陶鬲


谭国,位于济南章丘附近 
  殷商时期,谭国曾是当时的盐业大国
  周边之国莫不敬让其三分
  然而由于过于自大 
  该国最终为齐桓公所灭 
  撰文/记者 朱德蒙 
  专家顾问团: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考古学博士 燕生东
  章丘市博物馆馆长 宁荫堂
  谭国故址真假之谜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东方大地曾活跃着一个氏族,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了龙山文化,他们所生活的区域之一叫作城子崖。历史学家傅斯年曾经力证中华文明起源于东方的依据,在几千年之后,傅斯年和他的团队将这个远古东方氏族重现在世人面前。
  之后,人们又推断出在这片遗址之上,有一个诸侯国一直延续生存着。他们精通手工业,制作的黑陶器具远近闻名,且善于煮盐,对盐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就连国名都唤作“谭”;同样,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曾经创作了济南第一篇直面现实的诗歌,《大东》。
  然而,当我们即将盖棺定论之时,越来越多的疑点却显示出,这个地方的谭国可能是虚构的。
  商代东方制盐的工坊,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便于煮盐,工坊大多在滨海地区。作为商代掌管制盐业的诸侯国,谭国却在远离滨海的内陆,难道商代已经发明了通讯设备,可以远程指挥,要不然依着古时的交通条件,在境外设厂实在不可思议。
  其次,齐桓公奔莒,《左传》庄公十年传曾明确记载,“齐侯之出也,过谭,谭不礼焉。” 但是按照齐桓公从齐国出发,路过谭国,再到达莒国的出逃路线图来看,不得不怀疑齐桓公是不是脑筋有问题。逃亡在外,应以保命为主,桓公竟然还有闲情逸致从齐国向西先绕道谭国,再向东南奔莒国。来回折腾着将山东跑了个大半圈,实在令人称奇。
  因此,按照齐桓公出逃的路线可以看出,谭国的位置确实有待商榷。
  那么,谭国到底在哪里?因为没有实际证据,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章丘谭国应该是从东方地区搬迁而来,“西周时期,谭国在东方地区,东周时期则在济南平陵城一带或临淄以东。”
  而城子崖上的那个诸侯国,应该在商朝末年便已消失,至于是哪个诸侯国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谭姓起源:
  一说子姓,《春秋大事表》记,“谭,子姓国家。”谭为子姓,属殷商之族。
  一说姒姓,大禹后代,有人称谭姓“系出姒氏”,但在齐国灭谭,谭子奔莒后,留守的谭国人便“以国为氏”,以谭姓相传。
  《史记》记:帝禹姓姒。明代苏平仲曾做《谭氏家谱》记:“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宫,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焉。” 《姓纂》记:“谭子国在济州平陵西南,为齐所灭,谭子奔宫,子孙以为氏焉”。
  东方盐国,经济霸主
  说起谭国,我们一定要先说说它的先祖伯益。
  据《史记》、《左传》、《竹书记年》、《国语》等史书记载,“舜耕历山,伯益与之为友。”也就是说,在大舜时期,伯益已经与他认识并成为朋友了,后来到了大禹时期,伯益又出山辅佐大禹,帮助其治理水患,东汉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这样写道:“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 。
  禹到晚年又授政于伯益,但是伯益又将这一位置让给了启。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伯益的后人们得以受封加爵,据史料记载,谭国的开国始祖,就是伯益的后人。与当时的秦国同为赢姓。
  谭国在殷商时,曾经也显赫一时。作为专门煮盐和制作盛盐之器的氏族,他们管理着整个东方大地的大部分盐业,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是真正的巨贾之国。
  在当时的环境下,盐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就像是现在的石油一样,是极其宝贵的,自古至今,任何一个王朝都对盐有着极其严格的管理,甚至有的统治者,可以根据敌国某个时期用盐的数量,来大致判断对方有多少人口。
  因此,在先秦时期,一些贵族官吏也因为掌管盐业而发家致富。先秦猗顿用盬盐起,就是富商靠经营池盐发家致富的实例;《史记·货殖列传》曾记,太史公将盐列为各地与玉石、金、铜、铁等具有同等地位的重要资源。
  有史学家考证,谭国国名的由来,也与盐有着深刻的关系。当时,制盐需使用器皿反复蒸煮,当时用来蒸煮食盐的器皿,就叫做“覃”,在东方地区有一个殷商贵族后裔专门负责管理此地区盐业,后来他们便以“谭”(通“覃”)为国名,建诸侯国。 
  当时谭国的贵族大多经营着煮盐的工坊,在他们的工坊中,有着大型的煮盐、制盐车间,他们用专门煮盐的盔形器将地下的水盐蒸煮,制成盐,再通过一条临近泰山北麓的大道运往商都安阳,最后售往各地。
  也正因为如此,谭国也隐然有了经济霸主的地位,虽然国家不大,却鲜有大国敢来侵犯,因为一旦入侵谭国,那些依靠进口谭国食盐的国家肯定不愿意,商王朝也肯定会出手相助。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当时那个农耕社会里,当人们还在开垦荒地、辛劳耕种,力图解决温饱的时候,当国家土地需要用鲜血与铁器来争取的时候,谭国居然已经可以发动“经济战争”,利用食盐来制约其他大国,真的是让人佩服。 
  周朝的二等公民
  可惜,这种盛况在西周克商后,竟然如同镜花水月,一去不返。
  从贵族富贾一下沦落为二等公民的谭国,从天上直降地下。殷商被灭,掌管盐业的大权也随之消失,幸亏周王室为稳固东方地区的统治,还是给谭子一个子爵封号。但是养尊处优惯了的谭子依然沉浸在早先的风光中,又怎么会看得起那些从西岐而来的外邦诸侯。而且或许,谭子心内还存着幻想,期待殷商复国的那一天的到来。所以,逃难到此的公子小白又算得了什么,即便是他成了称霸春秋的齐桓公也是个外邦人而已。
  然而,精通商贾之道的谭国,这次却打错了如意算盘。他们没料到,不仅殷商没有可能再次复国,甚至连自己都成了大国奴役的对象。而诛求无已、劳役不息,谭国人从此过上了有今天没明天的苦难日子。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睠言顾之,潸焉出涕。小东大东,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有冽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谭国大夫一首诗作,直白地道出了当时谭国百姓是如何受周人剥削。他们看着周人摇首晃脑的走在大道上,谭人连下等仆役都不如,只能一边被搜刮,一边被奴役,痛哭流涕苦不堪言,想起先时的富贵风光,突然间醒悟,原来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傲气无礼,最终被灭
  时代变了,统治者的思想也要变,否则就会被淘汰。
  但是很显然,谭国的君主并不懂得这个道理。
  几百年来,经济霸主的地位让他们变得迟钝了,也变得傲气了。
  当历史的车轮滚向春秋时期时,谭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早已不复存在了,但是那种傲气,却始终不变,这也为他们的亡国埋下了伏笔。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小白因为政变而不得不逃出齐国四处流浪,在途经谭国的时候,他决定进入谭国避难。毕竟谭国与齐国是近邻,只要能在谭国立住脚,以后也便于暗中复国。
  然而让小白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带着逃亡部队来到谭国的都城时,却吃了闭门羹,从早到晚谭国国都的大门始终紧闭,也不见有外交官员出来交谈,公子小白这下明白了,人家谭国根本没把你当回事儿,无奈之下,小白只得又逃往莒国。
  后来小白复位,成为了齐桓公,也就是春秋五霸之首,此时的他依然记得谭国当年的闭门之辱,不过齐桓公不是心胸狭隘之人,在他复位之后还特意派人给谭国送去请帖,请谭国派人来参加他的登基大典。
  但这次,齐桓公又被谭国摆了一道,看着四边诸侯皆来祝贺的齐桓公,唯独不见谭子,问过之后才知道,原来人家谭子根本没来。
  这下,齐桓公是真的生气了,我去你那避难你不收留就算了,到我登基为王了,作为曾经失礼于我的小国,你不仅不立马来奉承我,现在我不计前嫌,你竟然还敢不来,这个窝囊气早晚我会讨回来的。
  几年之后,齐桓公在国内大搞改革,同时对外用兵,但是由于计划不周,连吃败仗,齐国的民心也开始动摇。
  为了稳定民心,同时证明齐国军事的强大,齐桓公决定找个小国练练兵,打一场胜仗。
  这一次,谭国倒霉了。
  之前两次的侮辱,加上必须得胜的强烈信念,使得齐国的军队不费吹灰之力,便灭掉了谭国,谭国为自己的无礼和傲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