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民间艺术家朱云英的剪纸人生(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她出身书香世家,心灵手巧,剪纸艺术无师自通
初夏的早晨,到处氤氲着草香。在怡人的清风中,金色阳光铺满了大地。朱云英老太太坐在轮椅上,右手夹着一支香烟,沐浴在晨光里。
提起剪纸,朱老太兴致很高,吐出的阵阵烟雾,仿佛将老人又牵回了那个峥嵘岁月;当听说竹山堵河剪纸艺术将被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继承,已年老体迈、剪不了纸的她又激动地翻出自己的作品,捧在手中细细端详。
今年83岁的朱云英出生在竹山县擂鼓镇。她说,小时候,朱家三代人住在一起,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令人羡慕。他们的家庭之所以团结和睦,是因为他们的祖父及父辈们都是传统文化人,都很知书达理。爷爷朱光坦是晚清的大秀才,曾在郧阳府担任过督学;叔叔朱斐成是晚清的大书法家。父亲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识字不少,字也写得好,当过教师。
成长在书香门弟,朱云英虽然受当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影响,只上过几天学,但是她非常聪明,听话懂事,深得长辈们的宠爱,无形中受到了一些艺术熏陶。作为一名女子,她特别喜欢绣花。
朱云英年幼时,开始接触剪纸。一开始,她就被剪纸艺术多姿多彩、富于神韵的表达方式所感动。
当她看到别人绣花时先用纸剪出一个花样,然后贴在布上照葫芦画瓢后,年幼的朱云英便把大人的一举一动铭记在心,回到家后找来剪刀和纸片悄悄地模仿起来,以此自娱自乐。通过无数次地揣摩与实践,她不仅能剪出一朵朵逼真的花儿来,还能把常见的动物如猫、猪、狗等动物剪得活灵活现。那时候,她才八九岁。
邻居们渐渐发现,心灵手巧的朱云英的确不寻常。在她的剪刀下,一架架日本鬼子当年侵华的轰炸机令人恨之入骨,一个个神话人物跃然纸上,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燕子翩然飞舞,一对对缠绵的鸳鸯自在游动,一只只喜鹊站立树梢……
为掌握和寻求这一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真谛,朱云英不断拜访民间艺人,又马不停蹄地实践。剪刀剪破了手指,指头磨出了茧子,她也全然不顾。她将堵河人民的审美爱好,蕴含在锋利的剪刀两头、纸张的方寸之间,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
她靠剪纸刺绣为生,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在竹山县,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官渡府,峪口县,田家坝是金銮宝殿。”田家坝北坝老街曾经是古建筑的“大观园”,上街头有杨泗庙,下街尾有黄州庙,街两旁有祠堂,有祖师观,有牌坊……古建筑群犹在,给这片土地增添了无穷的神韵和魅力。
古镇距今已有360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城市之一,距县城15公里。
在水运繁荣的古代,这里还被誉为“小上海”,十分繁华。
半个世纪前,端庄美丽的朱云英嫁到了这座古镇。勤劳憨厚的丈夫魏贤声,是老街上的船工。
那时,国家处在战火纷飞的苦乱岁月,经济空前衰败,百姓贫困潦倒,丈夫靠驾船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到了后来,公路四通八达,水运僧多粥少,生意惨淡,加上有了儿女,一家人的生活仅靠魏贤声每月的收入远远不够,常常是寅吃卯粮。
为了补贴家庭开支,勤劳贤慧的朱云英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台前,发挥她的剪纸和绣花特长。她不光在家里帮街坊邻居剪纸、绣花,还把自己平时的剪纸作品和绣好的鞋垫、花帽、花帘子等手工艺品拿到码头上卖。
朱云英的作品物美价廉,深受过往客商的青睐,其中不少人知道她的住处后上门购买。也不少人逢年过节,或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登门请朱云英剪纸绣花,并给少许报酬。一个小手艺能给贫困的家境带来大帮助,朱云英非常高兴,常常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地赶制作品。
就这样,朱云英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她的大儿子魏新民说:“要不是母亲剪纸和绣花换点粮食,在自然灾害那年头,我们一家人可能就完了。母亲不光救了我们一家人的命,还经常接济一些比我们更可怜的人 。”
如今,把朱云英当作亲娘的海文华就是朱老太当年救过的人。出生在田家坝镇的海文华,自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又双目失明,一家人生活捉襟见肘。作为邻居,朱云英看在眼中,痛在心上。一日三餐,朱云英不是把他们母子接到家里吃,就是把饭做好送到他们的家里,一直把海文华的母亲送老归山,将海文华抚养成人。
如今,在竹山田家坝,一提起朱云英老人,很多年长者都众口一词:“朱云英可是一个大好人,自己舍不得吃,接济过好多的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