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南京发现琅琊王氏后人墓 古墓寒酸墓主身份显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燕子矶一工地内的考古现场,工人们正顶着烈日认真挖掘 现代快报记者 李雨泽

记者 付瑞利 胡玉梅 
  东晋琅琊王氏一直备受关注,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就是东晋的大门阀士族王导、谢安两家。
  事实上,琅琊王氏除了王导很有名外,他的堂兄弟王彬一脉也非常显赫。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考古人员陆续发掘到了王彬以及他儿子、女儿、孙子等人的墓葬,一共考古发掘了10多座。
  昨天,有市民爆料说,在燕子矶一经济适用房工地,又发现了王彬后人的墓,应该是南朝的。尽管墓不大,宽只有两米左右,长4米左右,但身份却不容质疑:墓主的确是琅琊王氏的成员。因为,现场发现了墓志。
  现场
  工地现场残墓多
  栖霞区燕尧路下庙村附近,有一大片工地,一眼望去全是黄土堆。每天,大型工程车从这里进进出出,轰轰隆隆。但是,很多人不会想到,就在这个工地的地下,会埋藏着一千多年前的古墓。
  数月前,自从考古人员在挖土机挖过的土堆前,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后,很快,一场考古行动在这儿展开。
  昨天下午,根据知情者提供的信息,现代快报记者辗转来到这处工地。沿着门卫师傅所指的方向,可以看到,烈日下,十多名工人正在一处斜坡上,专心工作。他们是文物部门雇来的,被安排在这里,发掘踩在脚下的古代墓葬。
  工人们主要分成两拨,一拨守着一处十几平米的长方形土坑,使用铲子,将浮在表面上的土层一点点铲掉。坑的周边,已经有成排的青砖显现出来。另外一拨人,则拿着洛阳铲,在不远处,用力往下转,然后取出土。现场一名工作人员说,这是要根据土的成分,对下面有没有埋藏什么东西,作出初步的判断,是在做文物勘探。
  “听说这片工地里发现王兴之家族的古墓群,是不是这样啊?”对于这个问题,这名工作人员保持沉默一会儿后,称下庙村正在考古的地方,就他所知,只有这一处。至于有没有王兴之家族的墓群,他不清楚。
  据了解,工地很大,考古人员只能根据需要,逐步做清理。目前正在清理多座残墓。这些残墓在早年或许已经遭到了报复性的盗掘。
  这个琅琊王氏有些寒酸
  在这片大工地中,琅琊王氏王彬的后人就葬在这里。据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古墓一点也不显眼,古墓宽两米左右,长四米左右。古墓中出土文物非常少,陪葬品甚至有些寒碜,可能和之前被盗过有关。“当时时局比较动乱,死后被报复性盗掘常有。”
  让大家感到惊喜的是,古墓中发现了墓志。在古代,墓志相当于现代人的身份证,把这个人的出生、经历都一一记录。通过墓志的辨认,考古人员确认,这个古墓看上去虽然有些寒酸,但身份并不低。墓主是曾经显赫一时的东晋琅琊王氏的后人,是王彬的后代。也是王导家的亲戚。
  不过,墓主生活的年代,不是东晋,而是南朝。据介绍,古墓有青砖垒砌,青砖上有莲花纹。“由于南朝佛教兴盛,因此莲花纹备受欢迎,不少建筑上都有莲花纹,很多南朝墓的墓砖上都有莲花纹。而且是各种莲花纹,有单瓣莲花纹,也有多组拼凑起来的。”考古人员说,莲花纹砖可以判断年代,而且,这种砖垒砌的古墓,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非官即富。尽管古墓有些寒酸,但历史价值很高。据介绍,古墓将被整体保护起来。
  为何不在象山?
  墓主可能是庶出
  1965年~1970年,南京市文物部门在南京幕府山西南象山上发现了7座豪华墓。墓主是东晋琅琊王氏成员王彬和他的子女们。2003年左右,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又在象山发掘了3座东晋豪门王氏家族墓葬,其中的一个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堂兄弟王兴之的墓葬。
  据介绍,之前王彬家族墓都是在象山发现的。专家说,象山发现的王氏家族墓一共10多座。有东晋尚书、左仆射王彬,王彬的儿子征西大将军行参军、赣令王兴之夫妇墓,王彬的长女王丹虎,王兴之的儿子王闽之,王彬的继室夫人夏金虎……其中王兴之的墓志特别精美,总共88个字,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甚至引发了王羲之《兰亭序》真假的辩论赛。当时古墓中的出土文物多达230多件,甚至还出土了“不老仙丹”,描绘出了王氏家族的显赫地位。
  奇怪的是,这次王彬后人的墓葬,并不在象山,而是在燕子矶的一个工地上。这是为什么呢?一位专家推测,墓主可能是王彬家的庶出,在当时,就连婚姻都讲究门当户对。不是嫡传的子女,从小被歧视、欺负是正常的,去世后,也可能被拒绝葬在祖先的墓地内。
  为何如此寒酸?
  南朝王氏已经衰败
  就算是庶出,也不可能太寒碜。那么,这个王氏家族墓为何那么穷呢?专家说,这和琅琊王氏的衰败有关。到了南朝,琅琊王氏急速衰败,到了陈朝,琅琊王氏中的王僧辩甚至遭到了皇帝的屠杀。
  据介绍,琅琊王氏在东汉时已经有相当的门户势力,但东汉末年,门户已经衰败。王彬的爸爸是王正,王彬一共有兄弟三人,分别是王广、王彬、王旷,都南渡到了南京。而王彬有4个儿子,分别是王翘之、王兴之、王彭之、王彪之。王氏家族在南朝时很多人都信教,因此,很多人的名字都有“之”字。
  王彬的儿子王翘之不见拜官,传五代,到了王素这一辈,已经成了隐士。王兴之有四个儿子,大儿子王闽之28岁早逝。另外三个儿子王嗣之、王咸之、王预之,都没见有任何功业记载。王彭之没有儿子。王彪之高寿,以儒学传家,与政治结合紧密,比较正统严谨。但后来也衰败了,到了陈朝,陈武帝杀了太尉王僧辩……
  专家说,为什么王彬的后人会葬得那么寒酸?这和他们家族的整体衰败有关。到了宋、齐、梁时期,王氏家族高官很多,但都没有实权,成了新王朝捧场的点缀品。他们任官大多是内任侍中、尚书、中书令,外任太守,或是诸王、诸军府长史一类高级幕僚。而到刘宋朝开始,侍中、中书令的实权其实已经转入到中书舍人手中,掌权者多是寒门出身。
  另外,当时,王氏家族已经失去了政治上的可靠支柱,而军权多在王朝宗室手中,失去了军事地位。经济方面,王氏脱离北方的故土琅琊,江南设置的南琅琊郡,也不那么厚实了,所以,后人辞世,葬得也就没那么风光了。
  祖上墓葬
  王兴之夫妇墓志
  引兰亭序真假之辩
  郭沫若与高二适各持己见,引发全国性大辩论
  1965年王兴之墓被发掘,墓志出土。石质,长方形,长37.4厘米,宽28.5厘米,正面镌刻王兴之墓志,反面镌刻宋和之墓志,每面竖10行、横13行,阴刻细线分格,共203字。书体方正遒劲,规正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笔面挺拔,行气疏朗。结体以方正匀称见长,尽古拙朴质之气,是迄今发现刻工最精的六朝墓志。
  墓主王兴之是王羲之的叔伯兄弟,又是同时代人墓志出土不久,郭沫若在《文物》杂志发麦《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认为兰亭序字体与墓志不同,故判为伪书。
  当时南京学者高二适先生针锋相对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从而展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书法大论战,引起全国性大辩论。现在一般认为墓志书法不能等同于士人尺牍,且当时流行多种书体也属正常。墓志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