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弘扬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并非扬我国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端午、中秋新增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是有广泛民意基础的。
之所以在众多传统节日中选择增加这三个日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的解释是,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传统节日应是全民性的节日,二是传统节日要有较为丰富的 民俗活动,三是要综合考虑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的限定。这第三条就将同样受重视的“九九”重阳节(北方人赏菊,岭南人此日必登高)排除在外了,大约因其离“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太近。
对于恢复这些传统节日的价值,我非常赞成李汉秋同胞的看法:维护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需要,是文化自尊、自觉的表现。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传统年节体系,已经成为民族情愫、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纪念这些传统节日,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以及寓涵其中的民族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参见新华社12月16日电)。
这个解释是从自身发展的逻辑来讲的,与韩国人要将端午“申遗”的外在刺激无关,也与某些人将在世界各地办“孔子学院”(实为中文学院)夸饰为推广中国文化的说法不同。我理解,恢复传统节日的社会背景有两个:其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复兴的一部分,与于丹讲《论语》和昆曲、易中天《品三国》是同一条藤上结的瓜;其二,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拨乱反正”、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必然结果。
“文化保守主义”在今天已是一个褒义词(至少是中性的)。这是经历了“文革”时期狂妄的“破四旧”、“两个决裂”(与传统的所有制和传统的思想观念决裂)之后,汲取文化虚无主义的教训而重新做出的政治与文化选择。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人们的情感被强制地要求单向度地“三忠于四无限”地指向国家、政党和领袖。只有对政权的崇拜,不仅宗教(被简化为“神权”的绳索)、家族(被简化为“族权”的绳索)要被妖魔化,连“母爱”也在批判割舍之列。在这样的一个只有国家管治没有社会自治的大环境里,清明祭祖、中秋团聚的节日被鄙弃是再自然不过的。只有广东这类一向被视作蛮荒“落后”的地域,清明祭祖的传统习俗、宗族祠堂等“旧文化遗迹”才被较多地保存至今。而这,却成了改革开放后他们吸引境外华人投资的优势。“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以及认祖归宗等传统文化,正是一条维系海内外华人精神情感的文化纽带。
简而言之,我认为,承传中华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是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是内向的。犹太人的历劫不蹶足以证明文化认同的重要价值。
基于这样的想法,读了《中国青年报》12月17日“青年调查”版上的报道《83.6%公众认为应借鉴西方营销术推广中华文化》,我大不以为然。看来不少人对中国和中华文化如今在世界上的地位根本缺乏清醒的认识,有一股不知天高地厚的虚骄之气。此文的三个子标题至少有两个,我觉得浅薄可笑。
第一个是《“洋节日”借助成功的商业营销影响公共生活》。商业营销固然重要,但它需要适应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太史公司马迁早就指出,人的本性就是势利的。当今世人所崇之“洋”是欧美之洋而不是黑非洲之洋(黑人音乐舞蹈也是经强势的美国“转口”的)便能说明问题。以语言时髦为例,英语取代法语的地位,难道是语言本身的优劣,或者法国人推广不力吗?至今有些民族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字母(梵文,阿拉伯文,俄文,拉丁文等)来拼音,也主要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或文化宗教有关。要推广中华文化,关键在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强大有足够的吸引力。当下,比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消除世人对中国人的偏见。如果出国的官员仍是在国内自我中心惯了的做派,暴发户们在海外只知以购买奢侈品出手阔绰为荣耀,人家看到的另一些中国人就是一些偷渡打黑工的苦力,而我们不在国内正本清源消除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再怎么下力向人家“推广”中国文化,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也难以好起来,更毋论虚妄的“扬我国威”有何效果。
这篇文章的第二个子标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远远不如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冲击》,民族主义情绪甚浓,思维很狭隘。喝咖啡有何不可?我们今天吃土豆(洋芋)、西红柿(番茄)等饮食习惯不都是外来的吗?AA制这样的“西方人的生活和消费习惯”是男女平等、人际关系简单化的产物;“爱上背包游”是年轻人生活丰富而朴实的选择,这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定要说什么“冲击”,那也是值得额手称庆的冲击。人类文化本来就是取长补短、优胜劣汰的。总之,我们的心态要平和要务实,既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要敢于“拿来”,善于取人之长。
不论是国内思想文化建设,还是中外文化交流,在尊重普世价值的前提下,我非常赞同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原则“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是有针对性的,应该真正践行。(鄢烈山 杂文家)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