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冯其庸口述自传:为存留一些历史记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电 题:冯其庸口述自传:为存留一些历史记忆
  中新社记者 应妮
  2017年1月17日,红学家冯其庸的口述访谈在zhongguo国家图书馆的“zhongguo记忆项目”上线;5天后,这位93岁的老者驾鹤西去。
  在冯其庸生命的最后几年,因为身体原因,他很少出来参加会议和做讲座,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口述自传上。“老人非常看重口述自传这件事。”作为全程参与者,国家图书馆zhongguo记忆项目中心副研究馆员宋本蓉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在自传中,冯其庸言及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坦言受过不少磨难。小时经常挨饿,日本侵华成为最深刻的童年记忆,而立之年执教zhongguo人民大学,从此在北京生活,期间经历各种人生风雨。他说,“1975年,我被借调到文化部,主持《红楼梦》的校订工作,我的命运开始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我的许多著作,都是在1975年之后写成的。”
  诚如此言,主持《红楼梦》定本的整理出版、玄奘取经之路的考察、zhongguo艺术研究院的常务工作、zhongguo人民大学国学院及其“大国学”概念的提出、安阳zhongguo文字博物馆的成立等,都是在冯其庸50岁之后取得的成就,可谓厚积薄发。
  宋本蓉非常惊讶于冯老记忆力之超常。“记得有一段大约3分钟的讲述,我整理成大概500字的文字稿,里面涉及一个地名、十个人名、五出剧目,我逐个查证花了两三个小时。我从没有见过其他人能如此生动、清晰地讲述已经过去那么多年的事情,他真的能把当时的人物、事件、场景细节讲述得明白如画。”
  从访谈到最后成书历时四年,整理文稿的时候,项目组首先删除冯先生在访谈中提到不要公布的内容,然后加上注解。
  “每次审稿意见转录后再校稿,再送给冯先生审阅。冯先生戴着近视眼镜,手里再拿一个放大镜才能看清楚文稿上的字,而他眼前透过放大镜看到的文字只有3个字。”宋本蓉向中新社记者形容老人看文稿的情形。
  尽管这样,经常是冯其庸看完了这部分文稿,而宋本蓉却还没有准备好将要送审的文稿,“他看得很快,而且对文字要求很高,一个标点符号都会亲自修改”。她透露,每次送去的文稿都用三号字打印,全部审完的文稿最后摞起来将近两尺高,历时五个月余,一共审阅5次完成。“冯先生对我说,‘这文稿我比较满意的!’”
  冯其庸在后记中说,“这部口述自传,主要是叙述了我个人的经历,没有涉及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的许多朋友,更没有涉及海外的友人,真正只是叙述我个人几十年来坎坷的经历。我所以同意出书,只是为了存留一些历史的记忆。”
  冯其庸为人颇有侠义古风。中华书局编审、zhongguo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柴剑虹还记得,学会的学术集刊曾一度欠缺出版经费,他向担任学会顾问的冯老报告此事,冯老马上将自己刚得到的数万元稿费捐给学会,“当时是1999年,数万元并不是个小数目。”在担任zhongguo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离职三年后,冯其庸将学校发放的所有津贴悉数还给国学院,为学生设立了奖学金。就连冯其庸与金庸的交往,也是肇始于冯老曾在1950年热心肠地帮助过金庸的大哥,这段经历在自传中亦有提及。
  值得庆幸的是,这本《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在老人有生之年已由商务印书馆推出,或可聊慰在天之灵。(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